[发明专利]一种防治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功能性饲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06893.1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59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程勐万里;刘素芳;薛芹;喻勇;符秀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五粮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50/10 | 分类号: | A23K50/10;A23K10/30;A23K10/14;A23K10/12;A23K10/37;A23K10/33;A23K20/163;A23K50/15;A23K20/24;C12N1/14;C12N1/16;C12R1/685;C12R1/645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道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69 | 代理人: | 董艳玲 |
地址: | 237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治 反刍动物 瘤胃 酸中毒 功能 饲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功能性饲料的制备方法,属于饲料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玉米粉碎、加干净水搅拌调浆,得到玉米淀粉浆,在玉米淀粉浆中加入a‑淀粉酶,进行液化酶解,再加入糖化酶,制得玉米糖浆;将酵母接种到玉米糖浆中,发酵后制得酵母液体培养物;将松针粉、锯末粉、糖蜜、葡萄糖和尿素加入酵母液体培养物中,经混合均匀后制得固态发酵培养基;将高产柠檬酸黑曲霉菌种接到固态发酵培养基中,经发酵后,制得富含柠檬酸固态培养基;将富含柠檬酸固态培养基干燥后,与氯化钙、山楂和陈皮混合,制得所述防治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功能性饲料。本发明制得的饲料可以防治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刍动物饲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功能性饲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业大国。2018年,我国肉牛存栏1亿头出栏5000万头,牛肉产量789万吨,肉羊存栏3亿头,出栏2.5亿头,羊肉产量450万吨,奶牛存栏1200万头,牛奶产量3800万吨,牛羊等反刍饲料达到1004万吨。因此,我国反刍动物产业规模较大。
近年来,随着牛、羊等反刍动物存栏数的不断增加和禁牧休牧措施的大力推行,再加上我们牛、羊饲料的结构组成中普遍存在精饲料含量过多、精粗饲料比例不当的问题,结果导致一些营养性疾病尤其是瘤胃酸中毒现象普遍发生。诱发瘤胃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一、饲养管理不当,饲草料单一,养殖户饲草料缺乏,给料不当,长期以玉米秸秆或青贮玉米饲草为主,并辅以单纯玉米作为精饲料进行饲喂,造成营养不均衡。据调查,所有患病动物均有过食精料史,采食量每日每只500~1000g玉米颗粒。二、运动不足。因圈养舍饲条件有限,运动量不足,造成新陈代谢减缓,也是造成该病发生的原因之一。据调查该病多发于圈养舍饲的动物,放牧为主的发病较少,瘤胃酸中毒的临床症状:一、普通型,患牛精神沉郁,目光呆滞,不愿走动,步态不稳,眼结膜苍白,眼窝下陷,呈现严重脱水症状。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磨牙虚嚼,流涎,粪便稀软,粪色淡而恶臭,体温正常或偏低,随着病程的延长,患病动物渐进性消瘦,直至死亡。二、神经型。患病动物呈现明显的神经症状,兴奋不安头抵障碍物不动,有的角弓反张,眼结膜充血,两眼凝视,视觉障碍或消失,反应迟钝,共济失调,运动强拘,体温多数在38.5℃,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意识不清乃至昏迷而死亡。
瘤胃酸中毒对动物的畜体健康及生产性能的危害极大,同时也影响体内相关代谢和动物对养分的正常转化及利用,进而影响生殖、免疫、生长、泌乳等功能。在我国,虽然关于瘤胃酸中毒的文献报道为数不多,但该病却普遍存在,并且其发病率在我国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对畜牧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近年来预防和治疗瘤胃酸中毒是牛羊生产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反刍动物饲料难题。
总结来说,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就是反刍动物采食大量精饲料后,瘤胃乳酸产生过多,从而引起瘤胃微生物体系失调和功能紊乱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急性酸中毒时,瘤胃PH值为5以下。瘤胃酸中毒时,瘤胃中主要的乳酸产生菌~牛链球菌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乳酸利用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和埃氏巨型球菌的增长速度较慢。
反刍兽新月单胞菌和埃氏巨型球菌是瘤胃内主要的乳酸利用菌,可在厌氧的条件下发酵瘤胃中乳酸产量的60%~80%,还能与牛链球菌争夺葡萄糖、麦芽糖等养分,抑制牛链球菌的生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五粮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五粮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068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