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噻虫嗪残留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10426.6 | 申请日: | 2019-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06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张嘉坤;钱训;郑振山;陈勇达;李丽梅;张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G01N33/543;G01N33/5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轻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8 | 代理人: | 王占华 |
地址: | 05005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噻虫嗪 残留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噻虫嗪残留的方法,属于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将能量供体UCNPs与噻虫嗪抗体偶联,用能量受体AuNPs标记噻虫嗪抗原。噻虫嗪与抗体UCNPs结合的抗原AuNPs之间发生竞争性免疫反应,利用荧光检测信号计算得到噻虫嗪残留含量。本发明检测噻虫嗪残留的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和可靠性高,适用于现场、批量、快速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噻虫嗪残留的方法。
背景技术
噻虫嗪(thiamethoxam)是新烟碱类杀虫剂第2代的第1个代表化合物,由瑞士诺华(现先正达)公司1991年开发并于1997年推出上市。噻虫嗪不仅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死亡。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马铃薯甲虫、金龟子幼虫、线虫、地面甲虫、潜叶蛾等害虫及与多种类型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且与吡虫啉、啶虫脒、烯啶虫胺无交互抗性,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畜牧业。噻虫嗪虽然为低毒杀虫剂(大鼠急性经口LD50:1563mg/kg),但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噻虫嗪在动植物中的残留作用也不容忽视。
常规的农药残留仪器分析方法包括气象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气/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LC-MS),这些方法检测步骤繁琐,时间长,对仪器的要求条件高,不能满足现场快速、大量样品筛查的需求,迫切需要探寻开发准确、便捷、灵敏、可靠、适用性强的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目前,商品化较成熟的主要是基于酶抑制法的农药残留速测卡与速测仪,但这些农药快速检测方法普遍存在着容易出现假阳性、具无法体识别农药种类、灵敏度较差、较难进行定量分析等缺点。而酶传感器检测的重复性较差,酶的活性与稳定性易受环境干扰,抗体的制备过程复杂。现阶段只有少数农药的适配体被开发出来。相对目前常用的酶抑制法和生物传感器法等快速检测方法,免疫层析技术是一种能更批量样本快捷、准确检测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转发光颗粒的农药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噻虫嗪残留的方法,灵敏度高、精确度高,适合于噻虫嗪的快速痕量测定。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噻虫嗪残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上转换纳米颗粒与噻虫嗪抗体偶联,得到噻虫嗪抗体-UCNPs偶联物;
(2)用金纳米颗粒标记噻虫嗪抗原,得到噻虫嗪抗原-AuNPs结合物;
(3)噻虫嗪与噻虫嗪抗体-UCNPs偶联物以及噻虫嗪-抗原AuNPs结合物之间发生竞争性免疫反应,利用上转换纳米颗粒与金纳米颗粒之间的内滤波效应获得不同的荧光检测信号值,计算得到噻虫嗪残留量。
优选的,所述噻虫嗪抗体-UCNPs偶联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将COOH-UCNPs颗粒用N-N-羟基琥珀酰亚胺和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在水溶液中震荡活化,得到活性颗粒;将活性颗粒与噻虫嗪抗体于磷酸缓冲液中混合反应,得到噻虫嗪抗体-UCNPs偶联物。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噻虫嗪抗体-UCNPs偶联物悬浮在储备溶液中,所述储备液为含有1%牛血清白蛋白、0.1%吐温-20和1%海藻糖的0.03M pH7.4的磷酸缓冲液。
优选的,所述金纳米颗粒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
更优选的,所述金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氯化金水溶液在冷凝回流条件下加热至沸点,搅拌下加入柠檬酸三钠溶液,当溶液的颜色从深蓝色变为酒红色时,再加热后冷却,得到含有金纳米颗粒的悬浮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未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1042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