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汽车减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24445.4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625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全;彭连兵;陈泳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G17/015 | 分类号: | B60G17/015;B60G17/0165;B60G17/019;B60G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控智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919 | 代理人: | 马肃 |
地址: | 350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汽车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字汽车减振系统,包括底盘、驱动装置、分析装置、矫正装置和控制器,驱动装置、分析装置、矫正装置和控制器分别设置在底盘的一侧,驱动装置、分析装置、矫正装置分别与控制器控制连接,矫正装置用于对底盘的姿势进行调整,矫正装置包括姿态检测模块、若干个姿态调整模块和控制模型,控制模型包括越障模型和通信模块,越障模型通过通信模型与控制器控制连接,越障模型用于分析跨过的障碍物的信息,各个姿态调整模块包括倾角传感器。本发明通过采用TRA函数使得对障碍物的特征值进行分析,得出矫正装置的参数,使得越障过程中指导汽车进行越障的同时保持车身的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字汽车减振系统或者说汽车底盘减振系统。
背景技术
人们对汽车的性能,舒适度要求随之增高,由于现阶段速度,平稳性性能高的车辆其底盘设计很低,而车辆所行驶道路的路面根据环境会有不同的变化,此类底盘偏低的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会出现底盘磕碰、卡死现象使得车辆无法正常行驶。
如CN101905714A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升降的汽车底盘,通常家用轿车或多功能商务车为了追求舒适感,底盘设计离地高度都比较大,我们知道赛车在急速运动中,赛车的底盘总是紧紧贴着地面,翻越障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不利于车身的稳定。另一种典型的如CN104843098A所述的一种具有汽车底盘及应用底盘的车辆,通过底盘的设计可以使车辆具有一定的转向功能,但底盘本身不具有驱动能力,在特殊的路况下因驱动力不足无法使用等状况的存在,另外,翻越障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不利于车身的稳定。再来看如CN109017993A的现有技术公开的一种强化汽车底盘,传统的汽车底盘功能单一,另外,底盘在翻越障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翻越时车身明显的倾斜不利于车身的稳定。
为了解决本领域普遍存在翻越及时单一、无法翻越大块障碍物和越障能力差等等问题,作出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汽车运行时翻越障碍物所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汽车减振系统。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字汽车减振系统,包括底盘、驱动装置、分析装置、矫正装置和控制器,所述驱动装置、所述分析装置、所述矫正装置和所述控制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底盘的一侧,所述驱动装置、所述分析装置、所述矫正装置分别与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所述矫正装置用于对所述底盘的姿势进行调整。
可选的,所述矫正装置包括姿态检测模块、若干个姿态调整模块和控制模型,所述控制模型包括越障模型和通信模块,所述越障模型通过所述通信模型与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所述越障模型用于分析跨过的障碍物的信息,各个所述姿态调整模块包括倾角传感器,所述倾角传感器用于检修所述底盘与所述底盘的倾斜角度,所述姿态检测模块包括若干个检测装置,各个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底盘的周向并沿着所述底盘的外周等间距的设置,所述控制模型用于收集所述姿态检测模块和各个所述姿态调整模块的信息并形成一个运行路径。
可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若干个阻尼器、若干个驱动轮、万向节、发动机、传动轴、驱动桥、若干个姿态调整杆和姿势驱动装置,各个所述阻尼器的一端分别与各个所述驱动轮的轴杆固定连接,各个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所述万向与各个所述驱动轮的轴杆活动连接,所述驱动桥驱动各个所述万向节用于各个所述驱动轮的转向,各个所述姿态调整杆的一端与各个所述驱动轮的轴杆铰接,各个所述姿态调整杆的另一端与姿势驱动装置驱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分析装置包括数据获取单元、底盘信息创建单元、状态指定单元和姿势分析单元,数据获取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根据被摄障碍物的运动而变化的数据;底盘信息创建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所述数据创建用于指定障碍物的多个部位的位置的信息;状态指定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位置信息来指定障碍物的大小,高度和倾角的状态;姿势分析单元,其被配置为基于障碍物的大小,高度和倾角的指定状态来分析对象的姿势。
可选的,所述越障模型的建模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44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