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的T形梁和箱形梁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26270.0 | 申请日: | 2019-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21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邹杨;周志祥;周建庭;余颜江;王锡峰;张中亚;徐健;李修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29 | 分类号: | E04C3/29;E01D2/00;E01D2/04 |
代理公司: | 重庆乾乙律师事务所 50235 | 代理人: | 侯懋琪;侯春乐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增强 复合材料 格栅 腹板 箱形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的T形梁和箱形梁,所述T形梁由上翼缘板、下翼缘板、两块肋板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组成;所述箱形梁由上梁板、下梁板、四块肋板和两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组成;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提出了一种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的T形梁和箱形梁,该方案可以使梁的重量大幅减轻,提高梁的抗剪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降低物料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梁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的T形梁和箱形梁。
背景技术
混凝土梁具有结构合理、造价经济、施工简便且原材料获取方便的优点,是房屋建筑、桥梁以及工业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梁结构。但是,传统的混凝土梁同时也存在自重大、地震响应大、对下部结构受力要求高、砂石等不可再生资源消耗多的缺陷,尤其是采用装配式施工时,自重较大的混凝土梁运输和安装难度都较大;此外,由于混凝土抗拉强度较低,混凝土梁通常都是带裂缝工作,研究表明,混凝土梁开裂所引起的耐久性问题广泛存在,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混凝土梁上下翼缘的开裂可以通过施加压力有效缓解甚至是避免,但是混凝土腹板受力复杂且高度有限不便设置预应力。对于跨径大且腹板较高的混凝土梁,即使设置了竖向预应力,由于短束的预应力损失较大等原因,其防开裂的效果难以达到设计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带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的T形梁,其创新在于:所述T形梁由上翼缘板、下翼缘板、两块肋板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组成;所述上翼缘板和下翼缘板轴向平行,上翼缘板设置在下翼缘板的上侧;所述肋板的轴向与上翼缘板的轴向垂直,同时,肋板的轴向与下翼缘板的轴向垂直;肋板下端与下翼缘板的端部连接,肋板上端与上翼缘板的下端面连接,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两块肋板围成一矩形区域;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设置在矩形区域内;所述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肋板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由多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组成;多块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中的一部分记为增强板一,另一部分记为增强板二;多块增强板一布置在矩形区域内,多块增强板一等间距平行设置;增强板一的大平面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的大平面垂直,增强板一的轴向与T形梁的轴向的夹角为45度,增强板一的端部浇筑在矩形区域周围的结构体中;多块增强板二布置在矩形区域内,多块增强板二等间距平行设置;增强板二的大平面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的大平面垂直,增强板二的轴向与增强板一的轴向垂直,增强板二的端部浇筑在矩形区域周围的结构体中;增强板一和增强板二相交的部位为X形的整体结构。
本发明的原理是:首先,将实心混凝土腹板替换为本发明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后,可以使梁的重量得到大幅减轻,从而增强梁的跨越能力,地震响应和下部结构的负担也会相应减少,另外,重量减轻后,运输和吊装的难度也会随之降低;此外,由于增强板与梁的纵轴和竖轴的夹角均为45度,能够有效抵抗腹板所受的剪切力,使梁整体形成高效的抗剪受力体系;而且,在对上下翼缘施加预应力措施时,由于增强板与梁的纵轴和竖轴的夹角均为45度,增强板在梁轴向上的刚度较弱,不会分担上下翼缘的预应力,有助于提高预应力效率;另外,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可在工厂预先制作,而且其具有质量轻、搬运便捷的优点,能大幅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其还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维护成本远小于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还有,剪切变形在桥梁总体变形中占比较小,因此,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格栅腹板刚度较小所引起的梁整体的剪切变形增大并不会显著影响梁的整体刚度。
优选地,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者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作。
优选地,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板上浇筑在周围结构体中的部分记为锚固段;浇筑段上设置有通孔,上翼缘板、下翼缘板、肋板内部的相应钢筋套接在相应通孔内。
具体实施时,上翼缘板、下翼缘板和肋板中的混凝土可采用普通混凝土,也可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或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262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红外目标探测平台及其探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储能电源车的车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