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火箭助推器无人机发射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34948.X | 申请日: | 2019-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20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姚琳;陈刚;洪剑锋;王晓东;姜立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4F1/04 | 分类号: | B64F1/04 |
代理公司: | 南京品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10 | 代理人: | 奚晓宁;杨陈庆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箭 助推器 无人机 发射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火箭助推器无人机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发射起落架、火箭助推器、火箭助推器挂架,所述无人机的机身上设置前传力轴、后传力轴及机身后支点,所述前传力轴、后传力轴设置在无人机机身侧面,机身后支点设置在无人机的尾部;本发明在相同的无人机质心偏差下,火箭助推器对称布置式无人机发射器的发射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火箭助推器。该装置能够简化无人机的外场射前准备工作,提高无人机的战场快速反应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人机的发射装置,属于无人飞行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无人机发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的起飞方式有很多,如弹射起飞、滑跑起飞、垂直起飞以及火箭助推零长起飞等。火箭助推零长起飞方式具有便捷、快速、对发射场地无严格要求、适合于野战环境等优点。
现无人机采用火箭助推起飞的方式主要为单火箭助推起飞,单火箭助推起飞方式具有发射成本低、技术成熟可靠的优势。国内大多数无人机均采用了单火箭助推起飞方式,如“ASN301”反辐射无人机、“沙锥”无人机。国际上,双火箭助推起飞方式已广泛应用在了无人机上,如美国著名的“BQM-74E”系列、“BQM-177”系列,意大利的“米拉奇”系列无人机等。
但无人机采用单火箭助推起飞方式时,必须对火箭火箭助推器的安装角度和推力线位置进行严格调整,尽量使得推力线过无人机重心,才能保证无人机安全发射。在实际应用中,单火箭助推起飞无人机通常采用质量配平与吊挂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使火箭助推器推力线与无人机重心之间的偏差保持在一个允许范围内。
为了提高无人机产品的竞争力,现代无人机基本都具有制造成本低、搭载任务载荷多样化的特点。这就导致无人机的整体重心往往会偏移理论重心位置。如果采用单火箭助推起飞方式,就要求每次发射前,都需要对无人机火箭助推器推力线的位置进行严格调整,即要求发射场地具备吊挂保障设备、且只能在陆地上。故单火箭助推起飞方式导致无人机在一些野战环境(如不具备吊挂保障设备的陆地上、在远海远洋训练的舰艇上)下无法实现多任务载荷交替更换下的复飞,大大降低了无人机的战斗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火箭助推器无人机发射装置,用于降低无人机质心位置实际偏差对发射稳定性的影响,继而实现缩减外场射前准备工作、实现野战环境一定条件下的无吊挂复飞。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火箭助推器无人机发射装置,包括无人机、发射起落架、火箭助推器、火箭助推器挂架,所述无人机的机身上设置前传力轴、后传力轴及机身后支点,所述前传力轴、后传力轴设置在无人机机身侧面,机身后支点设置在无人机的尾部;
所述火箭助推器挂架与无人机相接触,火箭助推器挂架将火箭助推器予以容纳,在火箭助推器挂架的前端及后端,设置了前传力轴接口与后传力轴接口,所述前传力轴接口与后传力轴接口分别与前传力轴、后传力轴相接触;
所述发射起落架上设置前支撑及后支撑,所述前支撑与无人机的前传力轴接触,所述的后支撑与无人机的机身后支点接触。
所述火箭助推器挂架上设置主承力面及侧限位面,所述火箭助推器的顶部与主承力面接触,侧面与侧限位面接触,在侧限位面上还设置火箭助推器固定带,所述固定带缠绕在火箭助推器中部。
所述前支撑设置在发射起落架的前端,后支撑设置在发射起落架的后端,前支撑与发射起落架转动连接,前支撑顶部设置容纳前传力轴的前支撑凹槽,后支撑顶部设置承托无人机尾部设置的机身后支点的后支撑凹槽。
前支撑上还设置限位销凹槽,所述前传力轴接口处设置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限位销凹槽相干涉;
前传力轴接口为半圆形,后传力轴接口为半圆钩形。
所述的前传力轴、后传力轴设置两组,分别位于机身左右两侧且对称布置;前传力轴、后传力轴的根部伸入机身内,与机身内加强框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349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绞线中心丝开槽系统
- 下一篇:柔性自平衡降噪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