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42931.9 | 申请日: | 2019-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1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肖志明;肖岩;曲帅;吴兆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22 | 分类号: | B60T17/22;B60T17/00;B60T13/52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赵卫康 |
地址: | 314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汽车 真空 助力 系统 温度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本发明的装置包括第一加热模块,用于对制动主缸进行加热;第二加热模块,用于对进入空气滤清器的空气进行加热;第一温度检测模块,用于获取制动主缸的缸体温度信息,并将其发送给整车控制系统;第二温度检测模块,用于获取真空助力器附近的空气温度信息,并将其发送给整车控制系统;第一接收模块,用于获取整车控制系统发送的信息;第一处理模块,用于控制第二加热模块与第一加热模块的电路通断与加热功率。本发明能有效的防止低温环境中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能在低温环境下保证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正常运行的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汽车的发展方向也开始由传统的燃油发动机驱动的汽车慢慢的转向了电力驱动的汽车,而纯电动汽车的制动系统也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的制动系统有着巨大的区别。
目前,目前汽车上普遍都设有真空助力制动系统,在传统汽车中,主要依靠发动机工作时进气歧管的真空度以保证刹车助力。而电动汽车的真空助力系统往往依赖于通过真空泵的ECU来控制真空泵工作,来使真空助力器的空气腔可以在制动踏板回复后,重新使真空助力系统的前后腔室恢复真空状态,从而便于制动系统下一次进行制动。
传统的汽车在低温环境运行时,会通过管道将内燃机的热量通过废气热交换的方式传递给其他组件的管道中来防止管道结冰。而电动汽车缺缺少这一特征,同时由于现有的电动汽车的供电电池在外界温度过低时,锂电池内电阻会变大而加大电池电量损耗,电池内离子运动减弱,这时以原定电流对其进行充电会使得充电效率大减。因此造成现有的电动汽车在超低温地区几乎失去行动力,而对于电动汽车的真空助力器来说,在制动时空气腔如果进入温度过低的空气就有出现凝华的可能,从而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低温也会使得与真空助力器相连的制动主缸的液压油部分结块,而造成制动效果减弱的问题。
因此,一种安全可靠、能有效在电动汽车低温制动时保证真空助力器与制动主缸正常工作的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及装置变得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保证汽车制动系统的在低温环境下正常运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的一种电动汽车真空助力系统的温度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检测汽车车门是否开启;S2、确定汽车车门开启后,检测真空助力器外围的第一实际温度;S3、当第一实际温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将加热电路与电源电路相连,从而进入预充电模式; S4、检测电动汽车发动机是否启动;S5、当检测到电动汽车发动机启动时,检测与真空助力器相连的制动主缸的缸内液体温度;S6、当检测到制动气缸的缸内液体温度低于第二预设温度时,驱动加热设备对制动气缸进行加热,直到缸内液体温度达到第三预设温度时停止加热;S7、当检测到电动汽车的制动踏板处于被按压状态时,对真空助力器的空气滤清器的外表面进行加热;S8、当真空助力器外围的第一实际温度大于第四预设温度时,控制全部加热设备的继电器断开。
进一步,第三预设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第三预设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
进一步,检测汽车车门是否开启是通过车门门锁的ECU对车门的闭合状态进行获取,进而通过电信号的方式将车门的开闭信息传递给整车控制系统。
进一步,步骤S2中“确定汽车车门开启后,检测真空助力器外围的第一实际温度”具体为对真空助力器四周的多个位置的温度进行获取,进而将获取的温度采用均值法获得平均温度,从而将平均温度作为第一实际温度。
进一步,步骤S7中“当检测到电动汽车的制动踏板处于被按压状态”主要通过设于车底靠近制动踏板一侧的激光角度测量仪检测制动踏板的角度变化信息,进而将角度变化信息传递给整车控制系统,所述制动踏板的按压深度与激光角度测量仪的检测角度成正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429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