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63718.6 | 申请日: | 2019-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65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谌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瑞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F28F9/00;F28F9/24;F25B39/02 |
代理公司: | 衢州维创维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2 | 代理人: | 陈传班 |
地址: | 324022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式壳管式 蒸发器 | ||
1.一种干式壳管式蒸发器,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端盖(2),壳体(1)内部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隔板(3),壳体(1)内部的另一侧与第一隔板(3)的一侧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二隔板(4),第一隔板(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细网(5),第一隔板(3)另一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三隔板(6),壳体(1)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第一折流板(7),第三隔板(6)的上下两侧固定安装有第二折流板(8),第一隔板(3)的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换热管(9),壳体(1)另一侧的底部设有制冷剂入口(10)和载冷剂出口(13),壳体(1)另一侧的顶部设有制冷剂出口(11)和载冷剂入口(12);
其中,制冷剂入口(10)和制冷剂出口(11)分别安装在靠近壳体(1)另一侧侧边的底部和顶部,载冷剂出口(13)和载冷剂入口(12)分别安装在靠近第一隔板(3)另一侧的底部和顶部,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10)中进入换热管(9),从下往上沿着换热管(9)流动,而载冷剂从载冷剂入口(12)进入壳体(1)内部,从上往下流动,制冷剂和载冷剂通过完全相反的流动方向,使得载冷剂在刚进入壳体(1)内时与含冷量最少的制冷剂进行热量交换,并且随着载冷剂的流动,其所接触的换热管(9)的温度会越来越低,这样载冷剂就会在整个流动过程中始终能够从制冷剂中吸收能量,最终从载冷剂出口(13)中出来的载冷剂的换热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其中,细网(5)固定安装在第一隔板(3)一侧的下半部分,通过在制冷剂进入换热管(9)之前设置有细网(5)一方面在该处使得制冷剂有一定的积流作用,减少单位制冷剂中的气相含量,不仅使得换热管(9)中进入的制冷剂液相的含量更多,也利用积流作用保证刚通入制冷剂的那段时间壳体(1)内下半部靠中间的换热管内能够有更多的制冷剂进入,另一方面细网(5)增加制冷剂的湍流状态,减少制冷剂在进入换热管(9)中层流的状态,增加换热效率;
其中,第三隔板(6)的两端固定安装于壳体(1)的内壁,第一折流板(7)安装在壳体(1)内壁的上下两侧,第一折流板(7)的形状为拱形,第一折流板(7)的高度小于壳体(1)的半径,第二折流板(8)的形状是削去与壳体(1)内径相同的半圆的圆冠,在第一折流板(7)和第二折流板(8)的结合作用下使得载冷剂在壳体(1)中做折流运动,结合第三隔板(6)将壳体(1)内部分成上下两部分,保证载冷剂能够充分的与换热管(9)进行热量交换,而且由于第三隔板(6)的分隔作用可以保证载冷剂不会在上下两部分温度相 差相对较大的换热管(9)之间来回换热,从而提高了换热的效果;
使用时,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10)进入,通过细网(5)之后进入换热管(9)中,最后从制冷剂出口(11)中流出,而载冷剂从载冷剂入口(12)中进入,在壳体(1)中分别通过第三隔板(6)和第一折流板(7)的折流与换热管(9)进行换热,最后从载冷剂出口(13)中流出,完成整个换热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瑞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瑞鸿机电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6371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校验方法及电路
- 下一篇:一种微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