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工艺辅助结构的毛细管换热装置及装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387035.4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28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窦长安;陈贺;张舒;杜兵;周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F28F9/013;B25B11/02;B25B27/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薛云燕 |
地址: | 22500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工艺 辅助 结构 毛细管 装置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工艺辅助结构的毛细管换热装置及装配方法。该装置包括进流道管、出流道管、毛细流道管、辅助支撑板、支撑杆和堵头。装配方法为:首先利用夹板工装固定一端的进流道管,分别装配左右支撑杆和辅助支撑板;然后沿着左右支撑杆的导槽调节辅助支撑板至顶端位置,螺钉紧固,用镊子将毛细流道管分别穿过辅助支撑板和出流道管对应的孔位,检查毛细流道管另一端无明显扭曲、变形现象,若有则进行修正;接着利用夹板工装,水平移动另一端的出流道管,将其导向孔与对应的毛细流道管连接到位;最后松开辅助支撑板的螺钉,沿导槽移回另一端,完成装配过程。本发明实现了多路毛细流道管的同时盲插装配过程,方法简单,装配快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热设备工艺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工艺辅助结构的毛细管换热装置及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毛细换热器的结构形式特点为毛细管阵列排布,形成均匀的网栅,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常规蛇形管翅片散热器相比,辐射表面积显著增大,散热效果提升很多。毛细管换热器品种繁多,应用也比较广泛,结构形式变化多样,但基本都为单排形式,尺寸空间较大,实现手段也多种多样。
现有的毛细流道换热器由于整个设备性能要求和空间尺寸所限,结构形式如图1所示,毛细流道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流道管和出流道管连接。其外形极限尺寸仅为10× 125×330mm,其中进流道管和出流道管,外形尺寸均为10×10×330mm,在进流道管和出流道管的截面5×240mm范围内都均布596个(4行149列)圆孔,用于连接外形尺寸φ0.8×120mm,壁厚0.2mm的毛细流道管。
装配的整个过程是先装配一端,将所有毛细流道管穿过进流道管上对应的孔位,一个一个的按照顺序分别插入到进流道管内,操作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然而,当装配另一端596个端口时,只能以出流道管来盲插596个毛细流道管的端口(如图2)。由于毛细流道管外径φ0.8mm,尺寸非常小,仅相当于绣花针针头的大小,而且毛细流道管3 的壁厚0.2mm,长120mm,属于细长条结构,经估算,一端尺寸限制处公差带,在另一端口线性放大约为20多倍,直线度难以满足要求,同时材料又是紫铜,强度相当低,只要稍一受力,就会弯曲,产生变形,总之,尺寸精度无法满足盲插的装配要求。而 596根毛细流道管中只要存在根未对准出流道管对应的孔位,管道就会被卡滞,造成装配无法进行。此外,毛细流道管的排布十分密集,没有调整毛细流道管位置和操作的空间,只有一次性全部对准,才能盲插装配成功。根据经验判断,如此状态下的36根毛细流道管同时盲插都难以实现,更不谈596根,因此工艺设计相应的工艺结构来辅助是实现产品装配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常规的毛细换热器基本都是单排,且尺寸空间较大,有操作空间,同时毛细流道管的尺寸也较长,装配时可以适当弯曲后,再与流道管连接,避免了一次性同时盲插连接多个毛细流道管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法简单、装配快捷,能够同时盲插多个微细通道的基于工艺辅助结构的毛细管换热装置及装配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工艺辅助结构的毛细管换热装置,包括进流道管、出流道管、毛细流道管、辅助支撑板、支撑杆和堵头;
支撑杆的数量为2个,分别垂直固定于进流道管、出流道管之间,辅助支撑板平行设置于流道管、出流道管之间,两端分别固定于对应侧的支撑杆上;毛细流道管穿过辅助支撑板上的开孔;进流道管、出流道管的一端分别设置堵头,堵头为法兰和台阶结构,起封堵管路的密闭作用;
冷却液由进流道管进入,经由毛细流道管汇聚到另一端的出流道管中,利用风扇对毛细流道管网栅处进行吹风,从而带走每个毛细流道管中冷却液携带的热量。
进一步地,所述毛细流道管的数量为596根。
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支撑板为长条板状结构,板面开设与毛细流道管对应的596个孔,每个毛细流道管都穿过辅助支撑板上对应位置的孔,孔口设置倒角90°导向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未经扬州船用电子仪器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8703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