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SAT自适应变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911396785.8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40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志鹏 |
主分类号: | F16H47/08 | 分类号: | F16H47/08;F16H57/023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韩立峰 |
地址: | 239000 安徽省滁州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at 自适应 变速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AT自适应变速器,包括行星齿轮机构和柔性传动机构,所述行星齿轮机构包括内齿圈、行星轮、行星架和太阳轮,所述太阳轮与行星架相连接,且所述太阳轮连接输入轴,所述行星轮连接内齿圈,所述内齿圈与行星架之间连接柔性传动机构。可以解决现有多档位自动变速箱电控系统复杂、调试匹配和维修技术难度高的问题;解决现有多档位变速箱结构复杂、高精度零件多、制造成本大工艺难度高的问题;解决现有多档位变速箱不能实时变速以传递发动机当时最大效能问题;解决现有多档位变速箱不能彻底解决的有限预设档位不能最大限度解决换挡顿挫的问题;解决现有无极变速器钢带要求高而寿命低,和不适合匹配大扭矩发动机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SAT自适应变速器。
背景技术
变速器是常见的动力传输装置,以汽车变速器为例,它可以实现汽车在不同路面行驶,也为不同驾驶意图提供即时动力传递速比。汽车变速器现行有多种技术方案:
常见主流变速器技术方案有:AT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CVT无极变速器和MT手动变速器。虽然AT自动变速器和部分双离合变速器产品在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设置了液力变矩器,但因其变矩范围小,大部分工况都在锁死状态,所以AT自动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仍可视为与MT手动变速器一样,都是预设了若干固定速比的变速器,如今经过多代产品升级,它们在低速变速时仍然无法消除换挡顿挫,无法根本解决全速平顺变速的问题。究其原因,就在于预设档位不可能无限多,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8档9档甚至10档13档变速器,但是档位的增加也带来了变速器齿轮组的增加,自重、体量的增加带又来了次生问题,还有控制复杂度进一步提高等等,效益与性能不能兼美。而CVT变速器虽然出现较早,可以实现平顺变速,但也存在着钢带寿命低、传动效率低和不适合匹配大扭矩发动机的问题。双离合方案因离合器片载荷和过热问题,同样主要在中小扭矩发动机的匹配中得到应用。CVT变速器传动扭矩做大后,因为大功率高压泵的原因,其体量、自重已与大核载AT变速器相当,效益反而不如AT、双离合方案。
现有技术多档位自动变速箱(AT、各种双离合、CVT、AMT)通过采集、分析驾驶意图和发动机、车辆实时状况,再发出换挡指令变速箱换挡,所以有整个电控系统复杂,故障点多,匹配、维修技术难度高的缺点。
现有技术多档位变速箱(AT、各种双离合、AMT、MT)因为要通过预设更多档位来达到换挡平顺的目的,具有结构复杂、工艺复杂、高精度零件多、制造成本大难度高、变速箱自重大体量大的缺点。
现有技术多档位变速箱(AT、各种双离合)往往配置多个离合器或接触器操作换挡,有变速离合器控制油路复杂,机械摩擦(易损)零件多的缺点,或通过机械摩擦变换速比(CVT),有钢带寿命低、维修成本高的缺点。
现有技术多档位自动变速箱(AT、各种双离合、CVT、AMT)通过采集、分析驾驶意图和发动机、车辆实时状况,再发出换挡指令变速箱切换预设速比换挡(主流CVT也多是预设速比),有不能实时传递发动机最佳效能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SAT自适应变速器,可以解决现有多档位自动变速箱(AT、双离合、CVT)电控系统复杂、调试匹配和维修技术难度高的问题;解决现有多档位变速箱(MT、AT、双离合)结构复杂、高精度零件多、制造成本大工艺难度高的问题;解决现有多档位变速箱(MT、AT、双离合)不能实时变速以传递发动机当时最大效能问题;解决现有多档位变速箱(MT、AT、双离合)不能彻底解决的有限预设档位不能最大限度解决换挡顿挫的问题;解决现有无极变速器(CVT)钢带要求高而寿命低,和不适合匹配大扭矩发动机的问题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鹏,未经张志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3967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