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矿物油的回收工艺及回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911402389.1 | 申请日: | 2019-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04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高朋朋;康传海;沈彦志;董超;江鹏;初沙沙;谭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东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53/08 | 分类号: | C10G5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 |
地址: | 2644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物油 回收 工艺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矿物油的回收工艺及回收系统,其中回收工艺包括:(1)将废矿物油通过物理沉降和絮凝沉淀去除固体杂质;(2)精滤:利用精密过滤器对废矿物油进行过滤,去除0.05mm以上的杂质;(3)闪蒸:利用闪蒸器脱去废矿物油中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4)减压蒸馏:利用真空薄膜蒸发器脱去废矿物油中的轻组分;(5)纳滤:利用纳滤膜对脱去轻组分后的废矿物油进行过滤,透过纳滤膜的物料即为再生基础油;(6)白土脱色:利用白土对再生基础油进行脱色,过滤,冷却,制得脱色基础油。本发明能对废矿物油进行高效回收,得到的基础油杂质含量低,品质高,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可应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矿物油回收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矿物油的回收工艺及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矿物油是目前人类最为广泛使用的化石能源,但其在使用过程中若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即会变成废矿物油,如:被外来杂质污染,吸水,热分解,氧化或被燃料油稀释等。废矿物油除了失去原来优良的工作性能外,通常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或受到杂质催化氧化作用,废矿物油中会产生许多对人体有危害作用的物质,如: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3,4-苯并芘(PAH)等多环芳烃,具有强烈毒害作用的多氯联苯(PCB)等含氯的多环芳烃等。废矿物油中还含有为改善油料性能而添加的许多重金属添加剂及含氯、硫、磷的有机物,这些都是对生态环境及生命体具有严重毒害性的物质。
目前,对于废矿物油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丢弃。对于少量的废油,人们往往把它倒入下水道、野外空地、河流或垃圾箱中,但是废油中的有害物质会对生态产生严重危害。2、焚烧。一般是直接作为燃料,但燃烧尾气中含有大量重金属氧化物及燃烧不完全而生成的多环芳烃氧化物,会对空气产生严重的污染。3、再生利用。变质物和杂质在废油中只占少部分,约为1%~25%,其余75%~99%都是有用成分。因此,废矿物油只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即可再生成为有用油。
业内对于废矿物油进行再生利用的处理工艺一般为:将废矿物油输送至沉降槽中,加入絮凝剂进行沉降分离,分层后将下层水和渣过滤,废水排放至废水处理池,废渣包装后放置在废渣区待处理;经过沉降的油层则输送至蒸馏釜中,进行减压蒸馏,分离轻组分和水,馏分分层后将上层油层冷却、包装后即为成品,下层水排往至废水处理池。该种工艺回收得到的矿物油的油质复杂,杂质多,质量差,应用范围窄,不能对废矿物油进行有效再生利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矿物油的回收工艺及回收系统,以有效去除废油中的变质污物和杂质,把废矿物油再生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基础油。
为实现其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废矿物油的回收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废矿物油通过物理沉降和絮凝沉淀去除固体杂质;
(2)精滤:利用精密过滤器对废矿物油进行过滤;
(3)闪蒸:利用闪蒸器脱去废矿物油中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
(4)减压蒸馏:利用真空薄膜蒸发器脱去废矿物油中的轻组分;
(5)纳滤:利用纳滤膜对脱去轻组分后的废矿物油进行过滤,透过纳滤膜的物料即为再生基础油;
(6)白土脱色:利用白土对再生基础油进行脱色,过滤,冷却,制得脱色基础油。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絮凝沉淀的具体操作为:在经物理沉降的废矿物油中加入絮凝剂,加热搅拌后进行沉降分离,产生的沉淀残渣进行焚烧处理,上层液体进入精滤。优选地,所述絮凝剂为密度为1.2g/mL的水玻璃水溶液、或纯度为90%~96%的活碱、或分子量为650的聚酰胺树脂、或纯度为92%~98%的磺酸。该工序中,加热搅拌可使絮凝剂与废矿物油接触更充分,使絮凝剂与固体杂质能更好、更快地结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东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东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023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