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树脂与反硝化同位脱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12607.X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0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张炜铭;牛志华;潘丙才;汪林;吕振华;吕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 32346 | 代理人: | 刘琦;吴雪健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树脂 硝化 同位 方法 | ||
本发明的一种树脂与反硝化同位脱氮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树脂层和脱硝层;所述树脂层内填充有树脂,树脂层的上方设置有树脂层进水管,树脂层设置有脱附剂进水管;脱硝层包括缓冲区和脱硝填料区,脱硝填料区内填充有填料,缓冲区的顶部和/或底部与脱硝填料区的顶部和/或底部相连通;树脂层的底部设置有树脂出水口,且树脂出水口与缓冲区对应设置;脱硝填料区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通过该装置将含有乙酸钠的脱附液对树脂进行脱附,通过树脂离子交换作用,释放少量乙酸根,为树脂塔出水中硝态氮的进一步去除提供了适量碳源,实现碳源精准控制,避免出水有机物浓度超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树脂与反硝化同位脱氮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废水中硝态氮的去除一直为氮污染处理的难点,目前常用脱氮方法主要有生物反硝化脱氮法、化学还原法(零价铁和镁还原)、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吸附法、膜技术、蒸馏法等。其中生物脱氮,如反硝化脱氮、厌氧氨氧化、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都已有工程应用,离子交换,反渗透、吸附也有相应的工程应用,但该类方法实际上都是硝态氮的转移和浓缩,无法真正去除里面的硝态氮。而生物反硝化脱氮是异养型兼性厌氧菌在缺氧条件下以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进行厌氧呼吸,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或一氧化二氮,从而实现废水中硝酸盐的去除。将离子交换树脂与生物反硝化脱氮技术结合/集成,实现废水脱氮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05036495 A所公开的一种离子交换与反硝化集成去除水中硝态氮的方法,是利用高选择性硝酸盐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水或废水中硝态氮的富集,富集有硝态氮的离子交换树脂在一定条件下直接经过生物反硝化作用得以再生和回用,实现水中硝态氮的高效去除,但该专利存在树脂被污染,难以长时间运行。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10066076 A一种低浓度总氮废水的深度脱氮工艺是将离子交换技术、微生物强化技术和反硝化技术相结合,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总氮,再使用10%~15%氯化钠进行树脂脱附,脱附液稀释后进入反硝化生物滤池,从而达到树脂脱附液中总氮去除的目的,但该专利反硝化生物滤池存着有机物污染物超标风险。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8341556 A一种污水深度处理及树脂再生废液回用的系统及方法是通过专性硝酸根离子交换树脂的作用,脱除污水中的硝酸根,然后将吸附饱和的树脂采用4.0%~5.0%的NaCl溶液进行脱附再生,再生形成的废液收集至废液收集池,之后进入反硝化池进行反硝化脱氮,但该专利处理工艺流程较长,运行维护不方便,同时树脂脱附废液中含有较高的盐分,不利于微生物生长,对生化脱氮处理系统冲击较大。中国专利申请公布号CN110156107 A低浓度硝氮废水的处理方法中采用脱氮树脂对废水中的硝氮进行选择性吸附,在补充碳源的情况下,接种反硝化菌对吸附在树脂上的硝氮进行反硝化脱氮,完成树脂再生利用,对废水的重复脱氮处理,但该专利存在着树脂被污染的情况,反硝化细菌繁殖较快,形成的菌丝体堵塞树脂,影响脱氮处理效果,不能长时间运行。树脂离子交换技术的再生剂多数选择氯化钠溶液,因此为了满足反硝化微生物脱氮对盐浓度的要求,需要用大量的水进行稀释才能进行生物脱氮,或者培养耐高盐的微生物,完成反硝化脱氮过程,而且需要在反硝化脱氮工艺后端增加除有机物单元,增加废水出来流程、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
发明内容
1. 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树脂吸附-反硝化脱氮处理效果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树脂与反硝化同位脱氮方法,通过该装置和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有效保证了脱氮装置的脱氮效果。
2. 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学;江苏南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26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