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电动两轮车的同轴多层多级式智能变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11413166.5 | 申请日: | 201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6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薛荣生;陈俊杰;张引航;王靖;陈同浩;谭志康;邓天仪;邓云帆;梁品权;颜昌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37/12 | 分类号: | F16H37/12;F16H57/023;F16D41/06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张文军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电动 两轮车 同轴 多层 多级 智能 变速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动两轮车的同轴多层多级式智能变速系统,固定轴上由内至外依次转动套装有输入套、高速传动套、低速传动套和输出套,输入套与高速传动套之间直接动力连接或者经第一减速机构动力连接,高速传动套与低速传动套之间设有第二减速机构和超越离合器,与输出套之间设有凸轮离合系统,低速传动套与输出套连接,输出套上固定安装有轮毂,固定轴一端设有用于驱动输入套转动的电机;在低速传动时,凸轮离合系统中断动力,超越离合器传递动力,在高速传动时,凸轮离合系统传递动力,超越离合器中断动力。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变速系统能够根据负载自动换挡,且结构紧凑,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涉及一种变速机构,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动两轮车的同轴多层多级式智能变速系统。
背景技术
变速器是一种用来协调转速和转矩的机构,能够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之间的传动比,使驱动系统发挥最佳性能。变速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极为广泛,比如摩托车、汽车、航空、轮船等领域。
毫无疑问,随着变速机构研发的不断深入,能够进行自动换挡的自动变速器已成为市场主流。近年来,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市场,对自动变速器的要求也都越来越高,因为自动变速器品质的好坏,对车辆的驾驶感受、车辆性能、能耗经济性等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对于自动变速器的研发,除开市场上较为常见的电控液力自动变速器(AT)、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电控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CVT)以外,国内市场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AAT变速器,即一种智能化的自动变速器,诸如公开号为:CN105151216A的一篇国内专利申请,该款自动变速器主要利用凸轮副进行自适应换挡,通过负载反向驱动凸轮,使凸轮发生轴线位移,从而达到换挡的目的。
上述利用凸轮副进行换挡的变速器,其传动比的改变依然是借助传统减速机构实现的,即改变各齿轮间的传动比。但是,对于传统减速机构与动力源的装配结合,目前普遍采用并排方式布置,即各个动力传递轴之间是非同轴平行安装的,这样存在的缺陷是整个变速系统的结构过于庞大,整体受力的平衡性差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动两轮车的同轴多层多级式智能变速系统,电动两轮车能够根据负载自动换挡,并且解决了传统变速系统结构过于庞大,整体受力平衡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电动两轮车的同轴多层多级式智能变速系统,包括固定轴,其关键在于:所述固定轴上由内至外依次转动套装有输入套、高速传动套、低速传动套和输出套,所述输入套与高速传动套之间直接动力连接或者经第一减速机构动力连接,所述高速传动套与低速传动套之间设有第二减速机构和超越离合器,与输出套之间设有凸轮离合系统,所述低速传动套与输出套连接,输出套上固定安装有轮毂,所述固定轴一端设有用于驱动输入套转动的电机;在低速传动时,所述凸轮离合系统中断动力,超越离合器传递动力,在高速传动时,所述凸轮离合系统传递动力,超越离合器中断动力。
采用上述结构,在电动车低速行驶或者起步时,凸轮离合系统处于分离状态,超越离合器传递动力,其动力传动过程为:电机驱动输入套转动,输入套直接或者经第一减速机构带动高速传动套转动,高速传动套经第二减速机构、超越离合器带动低速传动套转动,低速传动套又带动输出套转动,输出套则直接带动轮毂转动,即电动车进行低速行驶或完成起步;在电动车高速行驶时,凸轮离合系统处于结合状态,超越离合器中断动力的传递,其动力传动过程为:电机驱动输入套转动,输入套直接或者经第一减速机构带动高速传动套转动,高速传动套经凸轮离合系统带动输出套转动,输出套则直接带动轮毂转动,即电动车进行高速行驶。固定轴、输入套、高速传动套、低速传动套、输出套、超越离合器、凸轮离合系统以及电机采用同轴多层多级式结构布置,使得电动车的变速系统整体结构十分紧凑,提升了机械传动效率,缩减了制造成本,并且电机和减速机构对称设置在轮毂的左右两侧,使得车辆受力更加均衡,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14131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