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高强度薄壁蠕铁缸盖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55424.6 | 申请日: | 2019-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041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唐燕辉;刘勇;高维进;温拾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24 | 分类号: | F02F1/24;F02F1/36;F02F1/42 |
代理公司: | 南昌青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3 | 代理人: | 张以标 |
地址: | 330001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缸盖本体 蠕铁 缸盖 喷油器衬套 薄壁 缸盖结构 喷油器孔 喷油器 汽车技术领域 蠕墨铸铁材料 本实用新型 高强度性能 功能需求 进气歧管 两侧设置 强度要求 设计空间 一体铸造 上端 材料壁 低油耗 灵活的 轻量化 减小 水套 装配 铸造 贯穿 应用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强度薄壁蠕铁缸盖结构。包括新型的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为一体铸造而成,所述缸盖本体应用EN‑GJV‑450蠕墨铸铁材料,所述缸盖集成进气歧管;所述缸盖本体上端设置有喷油器孔,所述喷油器孔贯穿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内设置有喷油器衬套,所述喷油器衬套两侧设置有水套,喷油器装配于所述喷油器衬套内;基于蠕铁的高强度性能,在保证同等强度要求下,采用蠕铁铸造的缸盖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具有更灵活的设计空间,在强度余量充裕的地方,可适当地减小材料壁厚,或采用薄壁特征等方式实现缸盖的轻量化设计需求,从而间接地实现低油耗的功能需求。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强度薄壁蠕铁缸盖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重型发动机缸盖大都采用灰口铸铁(以下称灰铁),利用灰铸铁优良的铸造及加工性能,来实现缸盖的必要功能。随着未来汽车向着高功率,低油耗,轻量化发展的趋势,传统缸盖材料灰铸铁,逐渐不能胜任大功率发动机发展的需求,较之灰铸铁,蠕墨铸铁具有至少高75%的抗拉强度,高40%的弹性模量和几乎高一倍的疲劳强度;因此蠕墨铸铁就能很好地满足当前的和将来的发动机设计和功能的需求。此外蠕墨铸铁(蠕铁)具有优良的耐热性和导热性,抗疲劳及尺寸稳定性,具有同时满足技术、环保和节能要求的优点,逐渐成为先进的大功率发动机首选材料,其在轻型高强化发动机,大功率发动机,重型发动机中越来越多应用。蠕墨铸铁的疲劳强度在200~350MPa之间,延伸率为(1~5)%,其高温抗疲劳性、防开裂性亦优于灰铸铁,抗变形能力优于球铁。
基于蠕铁的高强度性能,在保证同等强度要求下,采用蠕铁铸造的缸盖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具有更灵活的设计空间,在强度余量充裕的地方,可适当地减小材料壁厚,或采用薄壁特征等方式实现缸盖的轻量化设计需求,从而间接地实现低油耗的功能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新型高强度薄壁蠕铁缸盖结构。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高强度薄壁蠕铁缸盖结构,包括新型的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为一体铸造而成,所述缸盖本体应用EN-GJV-450蠕墨铸铁材料,所述缸盖本体上端设置有喷油器孔,所述喷油器孔贯穿缸盖本体,所述缸盖本体内设置有喷油器衬套,喷油器贯穿安装于喷油器衬套内部;所述喷油器衬套两侧设置有水套,将水套分隔;所述缸盖本体进气侧设置有高压燃油连接器孔(每缸处,装配连接喷油器的高压连接器),所述高压燃油连接器孔下部的缸盖本体内设置有进气道进口;述进气道进口连接的缸盖本体集成的进气歧管,集成进气歧管侧壁上设置有进气歧管清砂孔。
所述喷油器孔两侧的缸盖本体内设置有上下两个部分腔体,所述喷油器孔上端两侧的腔体分别为第一上层水套和第二上层水套,所述第一上层水套和第二上层水套相互连通;所述喷油器孔下端两侧的腔体分别为第一下层水套和第二下层水套。
所述喷油器孔侧壁设置有呈环形的固定槽,所述喷油器衬套相应位置设置有与之对应的呈环形的固定槽,所述喷油器孔与喷油器衬套之间的固定槽内设置有固定橡胶圈。
所述喷油器衬套底部设置有螺栓,所述喷油器衬套通过螺栓与缸盖本体固定连接。
所述喷油器衬套底部设置有铜垫,所述螺栓穿过铜垫与喷油器衬套螺纹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基于蠕铁的高强度性能,在保证同等强度要求下,采用蠕铁铸造的缸盖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具有更灵活的设计空间,在强度余量充裕的地方,可适当地减小材料壁厚,或采用薄壁特征等方式实现缸盖的轻量化设计需求,从而间接地实现低油耗的功能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常规缸盖喷油器孔附近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554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动力提升模块
- 下一篇:多缸整体式气缸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