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耐磨汽车减震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71778.X | 申请日: | 2019-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621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佳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嘉宸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19 | 分类号: | F16F9/19;F16F9/32;F16F9/36;F16F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802 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力筒 活动杆 汽车减震器 活塞 限位机构 本实用新型 高耐磨 上支座 下支座 减震器 减震 内部零部件 缓冲弹簧 耐磨效果 平滑机构 传统的 底端 耐磨 磨损 外部 延伸 贯穿 资金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耐磨汽车减震器,包括压力筒,所述压力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支座,所述压力筒的内侧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底端贯穿压力筒并延伸至压力筒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下支座,所述活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限位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筒、上支座、活动杆、下支座、活塞、第一限位机构、第二限位机构、平滑机构、顶部阀和缓冲弹簧的设置,可以降低减震时的摩擦力,解决了传统的汽车减震器不够耐磨,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严重磨损,导致内部零部件损坏,不仅给更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减震器实用性的问题,该高耐磨汽车减震器,具备耐磨效果好的优点,值得推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耐磨汽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减震器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易损配件,减震器工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其它机件的寿命,因此应使减震器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减震器在汽车中不仅用在悬挂上,在其它的位置也有应用,例如用于驾驶室、车座、方向盘等,也可作为缓冲器用在车辆保险杠上。
汽车在行走时,减震器就会发挥作用,它的使用较为频繁,所以对其质量要求也十分高,但是传统的汽车减震器不够耐磨,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严重磨损,导致内部零部件损坏,不仅给更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减震器的实用性,为此提出一种耐磨效果好的汽车减震器来解决此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耐磨汽车减震器,具备耐磨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汽车减震器不够耐磨,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严重磨损,导致内部零部件损坏,不仅给更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减震器实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耐磨汽车减震器,包括压力筒,所述压力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支座,所述压力筒的内侧设置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底端贯穿压力筒并延伸至压力筒的外部固定连接有下支座,所述活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限位机构,所述压力筒内腔下方的两侧均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机构和平滑机构,所述压力筒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部阀,所述压力筒和活动杆的外表面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支座和下支座的表面焊接。
优选的,所述上支座顶部的左侧设置有加油管,所述加油管的表面螺纹连接有管帽,所述加油管与压力筒连通,所述压力筒底部与活动杆的接合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活动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压力筒内腔的上方固定连接有储油棉。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压力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板远离压力筒内壁的一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活塞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远离活塞的一端位于限位槽的内部并与限位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压力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远离压力筒内壁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弧形设计,所述活动杆表面的一部分位于连接板的内侧。
优选的,所述平滑机构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开设在连接板靠近活动杆的一侧,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有钢珠,所述活动杆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钢珠远离第一凹槽的一侧位于第二凹槽的内部并与第二凹槽滚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通过压力筒、上支座、活动杆、下支座、活塞、第一限位机构、第二限位机构、平滑机构、顶部阀和缓冲弹簧的设置,可以降低减震时的摩擦力,解决了传统的汽车减震器不够耐磨,在长期使用后会出现严重磨损,导致内部零部件损坏,不仅给更换带来资金上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减震器实用性的问题,该高耐磨汽车减震器,具备耐磨效果好的优点,值得推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嘉宸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泉州嘉宸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717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向减振避震器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单向密封圈的浮动衬套式缓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