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碳罐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0090219.3 | 申请日: | 2019-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710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彤童;李泉;肖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31264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光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棒 隔板 第一腔室 挡墙 本实用新型 汽车碳罐 碳罐壳体 壳体 填充 沉台结构 第二腔室 固定海绵 间隙配合 中间凹陷 轴向两端 凹陷 开模 碳粉 室内 灵活 汽车 | ||
一种汽车碳罐,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左右相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一腔室的上半部分设有碳棒、上碳棒隔板和下碳棒隔板,碳棒的轴向两端分别安装至上碳棒隔板和下碳棒隔板,每个碳棒隔板为中间低形成凹陷、四周高形成挡墙的沉台结构,碳棒的端部插入每个碳棒隔板的中间凹陷内并与每个碳棒隔板的四周挡墙之间为间隙配合,碳棒的端部与每个碳棒隔板的四周挡墙之间设置有碳棒固定海绵,第一腔室的下半部分和第二腔室内均填充有碳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碳罐能够实现同一碳罐壳体灵活填充各种尺寸的碳棒,当需要不同尺寸的碳棒时,无需重新开模碳罐壳体,成本降低。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碳罐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对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碳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2020年7月将会实施国六排放法规,这就对碳罐的吸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国六碳罐由于脱附量的限制,已不能够满足国六法规对混动车型蒸发排放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往往考虑在碳罐上使用更好的吸附技术,比如在碳罐外部的通大气口位置设置活性碳棒,使空气在排放到大气之前再经过活性炭棒的过滤。由于碳棒为尺寸系列化的长条圆柱状碳粉,与传统的颗粒碳粉相比,其布置上有了更多的限制。在碳棒尺寸变更时,原区域可能无法填充更大或固定更小的尺寸的碳棒而导致碳罐注塑壳体需重新开模,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碳罐及汽车,能够实现同一碳罐壳体灵活填充各种尺寸的碳棒,当需要不同尺寸的碳棒时,无需重新开模碳罐壳体,成本降低。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碳罐,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左右相邻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的上半部分设有碳棒、上碳棒隔板和下碳棒隔板,所述碳棒的轴向两端分别安装至所述上碳棒隔板和所述下碳棒隔板,每个碳棒隔板为中间低形成凹陷、四周高形成挡墙的沉台结构,所述碳棒的端部插入每个碳棒隔板的中间凹陷内并与每个碳棒隔板的四周挡墙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碳棒的端部与每个碳棒隔板的四周挡墙之间设置有碳棒固定海绵,所述第一腔室的下半部分和所述第二腔室内均填充有碳粉。
进一步地,所述下碳棒隔板的底部设置有碳棒固定弹簧,所述碳棒固定弹簧能够沿着所述碳棒的轴向方向压缩。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室的中部设有第一带海绵隔板,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设有第二带海绵隔板,所述第一带海绵隔板位于所述下碳棒隔板的下方,所述碳棒固定弹簧夹设在所述下碳棒隔板与所述第一带海绵隔板之间,所述碳粉填充于所述第一带海绵隔板与所述第二带海绵隔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腔室顶部设有第三带海绵隔板,所述第二腔室底部设有第四带海绵隔板,所述碳粉填充于所述第三带海绵隔板与所述第四带海绵隔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带海绵隔板、第二带海绵隔板、第三带海绵隔板及第四带海绵隔板皆设有排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底端的下盖,所述第二带海绵隔板与所述下盖之间以及所述第四带海绵隔板与所述下盖之间均设有碳粉固定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下碳棒隔板的底部朝向所述第一带海绵隔板延伸设有锥形结构,所述锥形结构插入所述碳棒固定弹簧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下碳棒隔板的结构与所述第一腔室上半部分相匹配,皆为圆柱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端外侧设置有通大气管接头、吸附管接头和脱附管接头,所述通大气管接头与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吸附管接头和所述脱附管接头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碳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0902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