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车辆前后通用的多连杆悬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25342.4 | 申请日: | 2019-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5214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2 |
发明(设计)人: | 郭孔辉;仇韬;李野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3/20 | 分类号: | B60G3/20;B60G15/02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连杆 转向节总成 本实用新型 轮毂电机 上控制臂 外球 多连杆悬架 铰接连接 通用的 驱动 铰接 悬架 减振器总成 布置空间 导向机构 高集成度 开发周期 通用平台 制动装置 弹簧 轮毂 整车 整合 紧凑 局限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车辆前后通用的多连杆悬架机构,包括转向节总成、下前控制连杆、下后控制连杆、上控制臂总成、减振器总成以及弹簧,所述的转向节总成与上控制臂总成通过上控制臂外球铰铰接铰接;转向节总成与下前控制连杆通过下前控制连杆外球铰铰接连接;转向节总成与下后控制连杆通过下后控制连杆外球铰铰接连接。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轮毂电机悬架布置空间不足、簧下质量过大的局限,使得悬架结构更加紧凑、操稳性能更加优秀;将驱动、部分导向机构和制动装置都整合到轮毂内具有高集成度的特点,便于整车通用平台设计,大幅降低开发周期,可大幅降低生产线成本及产业链规模;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汽车底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车辆前后通用的多连杆悬架机构。
背景技术
轮毂电机技术是将集成了减速器的电机总成直接布置在轮毂中,由4个轮边电机直接驱动4个车轮,相比传统电动车而言,轮毂电机技术省去了差速器、半轴甚至二级变速装置,整车结构得到极大的简化。然而,相对于内燃机驱动或传统集中电机驱动的车辆来说,轮毂电机驱动的轮边悬架各部件,如控制臂、减振器、弹簧等,布置空间紧张,导致底盘系统易发生干涉,悬架适应性匹配难度大。
此外,四轮轮毂电机驱动的底盘簧下质量大,不利于悬架的平顺性和操控性。悬架作为轮胎运动的导向机构和力的传递机构。特别是前悬架,涉及到转向运动其下控制臂对前悬架转向运动影响很大。从悬架动力学的角度来讲,悬架主销偏移距负值的状态较为理想。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轮毂电机悬架方案,相较于普通悬架,因为要匹配轮毂电机,轮毂电机壳体、冷却水管以及线束等占用悬架及轮边的布置空间,导致主销偏移距难以布置成理想状态。从而在车辆制动或者两侧车轮制动力不相等时,会产生转向效应,恶化了操稳性能。同时,现有技术中乘用车车型悬架机构多采用前双横臂悬架、后多连杆悬架的形式,前后悬架各部件基本不能通用,前后悬架零部件数量多,导致设计、生产、物流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与轮毂电机匹配的悬架,将下控制连杆外球铰布于制动盘之内,使悬架结构更加紧凑,为其他底盘系统提供更大的布置空间,解决轮毂电机悬架布置空间不足、簧下质量大的缺陷,克服轮毂电机悬架主销布置不合理的的问题,获得良好的的操稳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轮毂电机驱动车辆前后通用的多连杆悬架机构,包括转向节总成、下前控制连杆、下后控制连杆、上控制臂总成、减振器总成以及弹簧,所述的转向节总成与上控制臂总成通过上控制臂外球铰铰接铰接;转向节总成与下前控制连杆通过下前控制连杆外球铰铰接连接;转向节总成与下后控制连杆通过下后控制连杆外球铰铰接连接。
所述的上控制臂总成通过上控制臂前衬套、上控制臂后衬套分别与车身在上控制臂前、后内的铰接点进行铰接连接;所述的下前控制连杆通过下控制连杆前衬套与车身在下前控制连杆内的铰接点进行铰接连接;所述的下后控制连杆通过下控制连杆后衬套与车身在下后控制连杆内的铰接点进行铰接连接;
所述的减振器总成上点与车身固定连接,减振器总成下点通过减振器总成下衬套与下前控制连杆上的铰接点进行铰接连接;所述的减振器总成与弹簧复合连接,即弹簧上端与减振器总成的活塞杆及减振器总成上点连接,弹簧下端与减振器总成的外筒连接,弹簧随着活塞杆的滑动被压缩或伸长。
所述的下前控制连杆外球铰、下后控制连杆外球铰为垂向不重合的两个球铰,增加主销内倾角,延长主销偏移距;通过两个球销的相对位置,保证主销与车轮参数的运动规律在合理变化范围值内。
所述的转向节总成上固定连接着轮毂电机的定子部分;所述的下前控制连杆、下后控制连杆、上控制臂总成的外端部分导向机构位于轮毂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春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2534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