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下护板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32635.5 | 申请日: | 2019-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004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马丽然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板 下护板 汽车发动机 端连接部 中端连接 左端 有效保护发动机 可拆卸连接 刚度增强 节能减排 重量减轻 装卸方便 风噪 前部 开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下护板,包括第一防护板、与第一防护板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防护板;第一防护板包括后部的第一左端连接部、第一中端连接部、第一右端连接部;第二防护板包括前部的第二左端连接部、第二中端连接部、第二右端连接部;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连接处形成了左右两个开口。该下护板的重量减轻,有利于节能减排,该下护板刚度增强,且能有效保护发动机,同时降低了风噪、装卸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防护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下护板。
背景技术
发动机下护板又名发动机护板,主要是围绕车型及发动机周围大梁的原车孔位量身设计的引擎防护装置,其设计理念首要是防止路面突起的石块撞击而造成发动机损坏,其次是为了防止在行驶过程中,泥土、污水侵入发动机仓,导致的发动机障碍。通过利用原车位的底盘设计,发动机下护板可以有效保护发动机,保证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此外,在车辆行进过程中,发动机下护板可以避免因外在因素致发动机损坏、汽车抛锚等情况出现。
在国内市场上,大部分发动机护板为整体式,在装配和售后维修需要拆除发动机护板时,极为不便。部分发动机护板也采用可拆卸连接的两个防护板组成,当相应位置的底盘需要维修时,拆除对应位置的防护板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若两个防护板中的一个出现破损,更换其中一块防护板即可,可以节省成本,如公开号为CN204641642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下护板及汽车”,其包括第一板体、与第一板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板体,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受损部位,经济环保,但仍存在如下缺陷: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连接为一个整体之后,整体的重量过大,不满足轻量化的工程要求、不利于节能减排。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汽车发动机下护板,该汽车发动机下护板可大幅减轻下护板的重量,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同时,利于节能减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发动机下护板,包括第一防护板、与所述第一防护板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防护板;所述第一防护板的后部为向后的W缺口型,具有第一左端连接部、第一右端连接部、第一中端连接部;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前部的中间具有向前凸出的第二中端连接部;所述第一左端连接部、第一右端连接部分别重叠于所述第二防护板前部的左右端部之下并与之连接固定,其连接点同时作为在汽车横梁上的安装点,所述第一中端连接部与所述第二中端连接部前后相对并位于同一平面,两者分别设有安装到汽车横梁上的安装孔,所述第一防护板与所述第二防护板之间围成左右两个与汽车横梁位置对应的开口。采用此种结构设计,减轻了下护板的重量有利于节能减排且由于第一防护板与所述第二防护板之间围成左右两个与汽车横梁位置对应的开口,虽然第一防护板与第二防护板之间围成了左右两个开口,但是这个开口被汽车底盘的横梁遮盖,同样能达到保护发动机的目的。第一左端连接部、第一右端连接部分别重叠于第二防护板前部的左右端部之下,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可以减少气流在连接处形成涡流,一定程度上降低风噪。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防护板的前部为向前的W缺口型,形成第二左端连接部、第二右端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中端连接部。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左端连接部沿汽车前后方向的截面呈凸字型;所述第一右端连接部沿汽车前后方向的截面呈凸字型。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防护板前部为向上弯曲的翻边。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左端连接部、第一右端连接部设有第一左端安装孔、第一右端安装孔;所述第二左端连接部、第二右端连接部设有第二左端安装孔、第二右端安装孔;所述第一左端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左端安装孔、所述第一右端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右端安装孔通过螺栓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防护板前部设有预挂结构;所述第二防护板后部设有豁口预挂结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第一防护板上设有排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326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落水槽
- 下一篇:一种增加吸音海绵的驾驶室装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