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有氢氧发生器的发动机除碳装置及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192837.9 | 申请日: | 2019-02-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24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平;曾奕安;李伍平;覃朱粲;于海旭;姜乃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平 |
主分类号: | F02B77/04 | 分类号: | F02B77/04;F02B77/08;F02M2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南省长沙***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氢氧发生器 除碳装置 控制系统 电解液 负压传感器 混合气导管 液位传感器 发动机 固定接头 氢气导管 氧气导管 转接头 连通 三通 氮气 本实用新型 监控发动机 压力传感器 气体压力 实时状态 有效解决 出气口 储气瓶 电连接 副水箱 液位 补充 发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含有氢氧发生器的发动机除碳装置及控制系统,包括氢氧发生器和氮气储气瓶,氢氧发生器连通有氢气导管与氧气导管,氢气导管和氧气导管连接有三通转接头,三通转接头出气口连通有混合气导管,混合气导管连接有固定接头,固定接头与发动机相连接,发动机内设置有负压传感器,氢氧发生器内设置有电解液与液位传感器,氢氧发生器与副水箱连接,负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均与PLC控制装置电连接;该除碳装置控制系统,能及时监控发动机实时状态及氢氧发生器内的气体压力,并及时补充电解液至氢氧发生器中,从而将电解液保持在一定的液位上;通过该除碳装置控制系统,及时发现除碳装置中出现的故障并进行有效解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保养维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含有氢氧发生器的发动机除碳装置及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发动机使用年限的增长,发动机内部会产生积碳。积碳会导致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下降,烟气排放量超标。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与排放标准的逐渐收紧,机动车除碳将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经济效益。
现在市场上常用的除碳方法有燃油宝,化学清洗与物理清除几种。各有优劣,燃油宝价格-高昂,效果不明显。而化学清洗和物理清洗效果较好但是用时较长,且对环境和操作人员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响。
氢氧混合气以较大的流量通入到发动机内部和燃油进行混合燃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发动机积碳。在近年来,一大批不同种类,不同原理的制氢方法的出现为氢氧混合气除碳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氢氧除碳的基本原理就是在发动机怠速运行的过程当中,通入一定量的氢氧混合气与发动机中的燃油进行混合燃烧。氢气在通入到气缸内部之后会与节气门和与气缸内的积碳发生反应将其分解为小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将积碳的结构分解。同时,氢气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高温会提升缸内温度促进积碳的分解。通过将小部分积碳分解燃烧,起到破坏积碳结构,将积碳去除掉的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设计效果明显,节约时间,经济效益高,降低烟气排放更加环保,通过各种传感器对氢氧发生器及发动机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能及时发现除碳过程中存在的故障并进行排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含有氢氧发生器的发动机除碳装置及控制系统,解决了传统技术清理成本较高,清理效果不明显,同时清理耗时较长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含有氢氧发生器的发动机除碳装置及控制系统,包括氢氧发生器和氮气储气瓶,所述氢氧发生器氢气出口连通有氢气导管,所述氢氧发生器氧气出口连通有氧气导管,所述氢气导管靠近其上部位置设置有氢气节流阀和氢气流量计,所述氧气导管靠近其上部位置设置有氧气节流阀和氧气流量计,所述氢气导管和氧气导管远离氢氧发生器一端连接有三通转接头,所述三通转接头出气口连通有混合气导管,所述混合气导管中部位置设置有三通阀,所述氮气储气瓶出气口连通有氮气导管,所述氮气导管靠近其中部位置设置有氮气节流阀和氮气流量计,所述氮气导管远离氮气储气瓶一端与三通阀进气口相连通,所述混合气导管远离三通转接头一端设置有固定接头,所述三通阀与所述固定接头之间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固定接头与发动机相连接,所述发动机内设置有负压传感器,所述氢氧发生器内设置有电解液与液位传感器,所述氢氧发生器与副水箱连接,所述负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均与PLC控制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氢氧发生器与副水箱通过导管连接,所述导管内设置有补液泵与单向阀,所述补液泵与单向阀均与PLC控制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氢氧发生器上设置有蜂鸣报警器,所述蜂鸣报警器(26)与PLC控制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PLC控制装置上设置有控制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平,未经李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1928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柴油机的多功能发电机支架
- 下一篇:汽车发动机供油提前角指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