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41666.4 | 申请日: | 2019-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214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管成成;涂金刚;张秀琴;陈焱;洪妍鑫;郑沛池;苏信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11294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武志宏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件本体 加强板 后段 本实用新型 前纵梁 乘坐舒适性 空间完整性 连接件结构 车身设计 乘员下肢 底板纵梁 脚部空间 系统集成 整车安全 引导区 车体 减小 变形 汽车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包括连接件本体,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和底板纵梁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前段纵向地设置有前段加强板,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后段纵向地设置有后段加强板;所述前段加强板和所述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形成变形引导区,且位于脚部空间前侧上方。本实用新型在不影响原有车身设计以及乘坐舒适性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前碰过程中车体加速度并保持乘员下肢空间完整性,从而有效提升了整车安全性能,同时保证了较低的成本和较好的系统集成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高速碰撞过程中,汽车前部对碰撞能量的吸收能力和脚部空间能否保持对乘员的安全有着重要关系。但二者呈现一个矛盾的关系,能量的吸收及乘员空间的保持往往不能兼顾。
现有技术中,在纵梁的设计上通常较多的考虑用前部纵梁来吸收主要碰撞能量,很少考虑利用前纵梁后端连接件这条主要的传力路径上的关键件的变形来吸收部分能量,比如申请号为CN200910191263.4、CN201110318633.3、CN200310101822.0的专利申请或专利公开的技术。虽然这些技术在结构、成本、以及驾驶员舒适性方面都有所提高,但在车辆被动安全性能上均未能使前纵梁后端连接件适当变形,在乘员保护性能提升方面发挥作用。当碰撞发生时,前部纵梁完全压溃或者变形后,由于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较强无法适当的变形吸收能量,从而导致整车加速度较高,造成乘员伤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旨在当碰撞发生时,能使前纵梁后端连接件适当变形吸收部分由于碰撞产生的动能,同时亦能保持乘员下肢的空间不受较大的侵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方案: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包括连接件本体,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纵梁和底板纵梁连接,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前段纵向地设置有前段加强板,所述连接件本体的后段纵向地设置有后段加强板;所述前段加强板和所述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形成变形引导区,且位于脚部空间前侧上方。
进一步,所述前段加强板的连接端和所述后段加强板的连接端上分别设置有翻边结构,且两连接端的翻边结构间通过点焊连接形成强度薄弱区从而作为变形引导区。
进一步,所述前段加强板和所述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还设置有变形引导槽或加工有弱化强度的孔结构。
当车辆发生前碰事故时,车体的前保吸能盒、前纵梁前段、前纵梁后段,由于碰撞产生较大的能量依次压溃或变形,从而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当前纵梁完全压溃时,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由于其前段加强板与后段加强板不是一体件,在前段加强板与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产生一个强度较弱的区域,此时在前段加强板与后段加强板的连接处会产生一个折弯的变形来吸收部分整车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而后段加强板则可以保持乘员脚部空间及前底板的结构完整性。由于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前段加强板和后段加强板的连接位置位于脚部空间前侧上方,可以有效的避开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变形发生在影响乘员下肢伤害的相关区域(如脚尖、脚跟等),这样既达到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又不影响乘员下肢安全系统的集成的目的。
该汽车前纵梁后端的连接件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以前纵梁后端连接件的适当变形来吸收碰撞过程的能量从而达到降低整车加速度的目的、以前纵梁后端连接件加强板结构的分体式设计以及对分体式加强板的连接位置的设计来保证前纵梁后端本体变形时避开乘员下肢所需空间的位置,这样既保证前纵梁后端连接件能够发生形变消耗能量降低整车碰撞的加速度,亦能使乘员的下部空间得到保障,从而提高提高乘员保护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2416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装配式汽车前副车架吸能结构
- 下一篇:一种轻量化的半挂车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