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汽车的侧踏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07973.8 | 申请日: | 2019-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005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何伟廷;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3/00 | 分类号: | B60R3/00 |
代理公司: | 44224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利;黄晶晶<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管 踏板 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 汽车车身 踏板组件 支撑组件 第一端 踩踏 安全系数 地连接 可拆卸 汽车 防护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侧踏结构,包括连接件、支撑组件及踏板组件。连接件连接于汽车车身;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及第三支撑管,第一支撑管可拆卸地连接于连接件远离汽车车身的一侧,第一支撑管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及相对的第二端;第二支撑管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管的第一端,另一端与第一支撑管固定连接;第三支撑管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管的第二端,另一端与第二支撑管固定连接;踏板组件包括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第一踏板分别与第一支撑管及第二支撑管固定连接,用于形成第一踩踏位;第二踏板分别与第一支撑管及第三支撑管固定连接,用于形成第二踩踏位。提高了防护力度以及安全系数。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侧踏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现如今人们最为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汽车,人们的关注点除了汽车的性能,还有汽车的舒适度。例如,方便上下车是提高汽车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底盘较高的汽车为了方便上下车,通常会在汽车两侧安装侧踏板。
此外,侧踏板还能在日常中保护车身侧面不受损伤,因此侧踏板也是改装率最高的汽车防护件。但是传统的侧踏板防护力度不足,安全系数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侧踏板防护力度不足,安全系数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较大的防护力度,安全系数高的用于汽车的侧踏结构及汽车。
一种用于汽车的侧踏结构,包括:
连接件,用于可拆卸地连接于汽车车身;
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管、第二支撑管及第三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远离汽车车身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管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及相对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支撑管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管的第一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管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管的第二端,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管固定连接;
踏板组件,包括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及所述第二支撑管固定连接,用于形成第一踩踏位;所述第二踏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及所述第三支撑管固定连接,用于形成第二踩踏位。
通过设置上述的用于汽车的侧踏结构,第一支撑管通过连接件连接于汽车车身的侧面,然后两个踏板分别通过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或第三支撑管进行支撑,从而形成两个用于上下车的踩踏位。如此,相较于传统的侧踏通过单独的一根管进行踩踏,用户可通过踩踏该侧踏结构的两个踏板形成的踩踏位进行上下车,踩踏面积更大,使得用户踩踏时更加的稳定,而且踏板是通过多根支撑管进行支撑,也避免了踩踏时踏板的塌陷或者晃动,进一步地提高了用户踩踏时的稳定性,有效地提高了防护力度,且安全系数更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管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围设形成第一支撑空间,所述第一踏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空间,且所述第一踏板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管以及所述第二支撑管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管包括第一折弯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折弯部;
所述第一折弯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管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折弯部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一连接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所述第二折弯部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管,以围设形成所述第一支撑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管、所述第二支撑管及所述第一支撑管围设形成第二支撑空间,所述第二踏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空间,且所述第二踏板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管及所述第三支撑管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支撑管包括第三折弯部、第二连接部及第四折弯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079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