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零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27000.0 | 申请日: | 201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96838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鲜锋;张建民;郑天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9/04 | 分类号: | B62D29/04 |
代理公司: | 11240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韩建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自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板 外板 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 汽车零部件 低成本 增强体 腔体 本实用新型 非连续纤维 部件结构 连续纤维 设计目标 重大经济 短周期 非连续 连续型 轻量化 承重 制造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零部件。该汽车零部件包括:外板、内板以及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间的腔体,外板由非连续型增强体增强的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制得,内板由连续型增强体增强的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制得。上述具有内板、外板与腔体的结构特征的汽车零部件中,内板作为主要承重部分,由连续纤维增强的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制得,外板采用非连续纤维增强的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制得,在确保部件结构刚度与机械强度的前提下,完成了内板高性能、外板低成本的设计目标,实现了汽车零部件的高性能、低成本、轻量化、短周期制造,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制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中,采用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代替钢材,虽能保持较好的结构强度与刚度,但是也存在可加工性能差、材料成本高、减重效益低、减震能力低等诸多问题。而“以塑代钢”技术,虽然采用塑料制品,发挥了明显的减重、耐腐蚀等优势,但塑料的强度、刚度、抗冲击等力学性能有限,尚不可用于承力结构制件。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FRP)具备轻质高强耐腐蚀等诸多优异特性,是当前汽车轻量化材料的首选方向。
在增强体材料相同的情况下,树脂基体材料的性能对FRP的综合性能之优劣起到关键作用。热塑性聚合物大多粘度较大,加工温度高,成型工艺难度大,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尚不成熟。在常见的车用热固性聚合物中,聚双环戊二烯(PDCPD)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和力学性能,是汽车零部件选材领域的新贵。
现有PDCPD应用技术主要制备聚双环戊二烯改性塑料、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增强体的结构增强效果未能充分体现,大多存在产品性能单一,力学强度不足等问题,制品主要用于外观件、内饰件,鲜少用于承力结构件,限制了PDCPD的应用范围。
现有技术在制造该类型结构的汽车零部件时,多采用内、外板均为短切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其内板中短纤维增强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应用端较高力学性能的需求或者减重效益低。若采用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造内外板,现有技术路线中采用的环氧树脂体系存在粘度较高、加工难度大、设备性能要求高、制成率低等缺陷,严重制约了该类型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零部件的应用技术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零部件,以解决现有的汽车零部件不能满足现有高端产品对力学性能的需要,且减重效益低,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零部件,汽车零部件包括:外板、内板以及设置在外板和内板之间的腔体,外板由非连续型增强体增强的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制得,内板由连续型增强体增强的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制得。
进一步地,内板和外板的连接方式为胶接或混合连接。
进一步地,混合连接选自胶-螺连接和/或胶-铆连接。
进一步地,非连续型增强体和连续型增强体的结构形式选自短纤维、长纤维、纤网、单向或多轴向长丝、非织毡材、非织毡材织物、连续纤维织物或单向织物。
进一步地,续纤维织物选自机织物、针织物、网格布或编织物,其结构形式包括平纹、斜纹、缎纹、三维编织、网格布或经纬编织。
进一步地,汽车零部件选自发动机盖、车门或后尾门。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出具有内板、外板与腔体的结构特征的汽车零部件,内板作为主要承重部分,由连续纤维增强的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制得,外板采用非连续纤维增强的聚双环戊二烯复合材料制得,在确保部件结构刚度与机械强度的前提下,完成了内板高性能、外板低成本的设计目标,实现了汽车零部件的高性能、低成本、轻量化、短周期制造,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中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270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
- 下一篇:一种分流试自卸半挂车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