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箱的介质工况控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0335754.0 | 申请日: | 201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9615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薛艳;余亿坤;王云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宝力特液压密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02 | 分类号: | F15B1/02;F15B1/2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黄华莲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压 油箱 介质 工况 控制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油箱的介质工况控制结构,包括油箱,还包括气囊、压力传感器和电磁阀,所述气囊中的气体与所述油箱中的气体相通,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在所述气囊与所述油箱连接的管路上,所述气囊通过所述电磁阀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电磁阀控制连接,油箱内气体压力变化时,气体在油箱和气囊中流通,可控制油箱的气体压力变化,有效减小箱体中的压力变化量,降低油箱变形的可能,可减少油液与外界的接触,确保油液的清洁度,并且使油箱的壁厚可更薄,结构更简单,且压力传感器控制电磁阀的开闭,控制油箱内的气体压力与大气压力的差值在一定范围,确保箱体安全,防止气囊破损,提高油箱的安全可靠性,实现自动化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压油箱的介质工况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液压伺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普及,越来越多的精密控制采用液压伺服系统,而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对油质的要求更高,如何从源头上保护油质不受污染及氧化变得十分重要。
目前市场上液压系统油箱绝大多数为开式油箱,油箱内空气通过油箱呼吸器与大气相通,其内部压力与大气压相等。开式油箱结构简单,常用于对油质要求不高的液压系统。而对于对油质要求很高的液压伺服系统,由于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水分、氧分通过油箱呼吸器进入油箱,大量的颗粒污染物被吸入使油质变脏,而空气中的水分和氧使油液发生水解、氧化,生成酸性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使油质恶化,对液压系统的管道、液压元器件产生腐蚀及电化学反应,严重危害伺服系统的正常工作。常需要使用各种滤油器、脱水器及化学剂来维护油质。即使是定期更换各种滤油器也不能保证油质不恶化,仍需经常更换油液。
市场上也有部分用户采用闭式油箱。其中一种闭式油箱是在油箱内充入惰性气体,使油箱与大气隔绝,但该种闭式油箱对油箱箱体的刚度和密封性要求高,并且当油箱内体积发生变化时,油箱内气压变化不稳定,对泵吸油、回油、泄油造成影响。另外一种闭式油箱是在油箱内部加气囊,在气囊内补给一定流量的压缩空气,要配置气源等,节能效果不明显,结构复杂,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保证油液清洁度、节能、结构简单的液压油箱的介质工况控制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箱的介质工况控制结构,包括油箱,还包括气囊、压力传感器和电磁阀,所述气囊中的气体与所述油箱中的气体相通,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在所述气囊与所述油箱连接的管路上,所述气囊通过所述电磁阀与外界环境连通,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电磁阀控制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所述第一电磁阀在所述油箱内压力小于大气压力且两者差值小于第一额定差值时与所述气囊连通,
所述第二电磁阀在所述油箱内压力大于大气压力且两者差值大于第二额定差值时与所述气囊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电磁阀的进气口设有第一空气滤清器。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安装在所述油箱的注油口处,所述安装板上设有连接孔和加油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所述气囊连接,所述加油孔处设有封闭塞和第二空气滤清器。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保护壳体,所述气囊、所述电磁阀和所述压力传感器均设于所述保护壳体内,所述保护壳体上设有容所述气囊与所述油箱连接的管路通过的通孔,所述保护壳体上设有连通所述保护壳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开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气囊的容积大于所述油箱输入油液与输出油液之间的体积差的1.5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宝力特液压密封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宝力特液压密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3357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连续浸冷油工站
- 下一篇:一种基于花卉表面亮度检测的补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