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低温液体充车泵的节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22633.7 | 申请日: | 201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07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谈成明;吴国均;刘文军;吴中强;单亚军;吴国荣;顾敏;陈辉;夏黎;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灵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7C7/02 | 分类号: | F17C7/02;F17C13/04;F17C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刘亚娟 |
地址: | 214203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低温 液体 充车泵 节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低温液体充车泵的节流装置,包括槽车、充车泵和中继回流装置,冲车泵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三通管Ⅰ和三通管Ⅱ,槽车通过一号管与三通管Ⅰ相连,三通管Ⅱ外端连接二号管,中继回流装置包括硬质箱体,位于硬质箱体内空腔的囊舱,囊舱下端与通过歧管分别与三通管Ⅰ和三通管Ⅱ相连,囊舱上端通过三号管连接至槽车,囊舱上端还连接有负压泵,空腔还连接有增压泵。一至三号管上分别设有若干阀门。总之,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液氧回收效率、进一步降低损耗,进而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温液体的充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低温液体充车泵的节流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低温液体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不同地点对低温液体的需求是通过真空液体槽车的运输来实现的。由于低温液体极易挥发且单价较高,在充车前冷泵和充车后管道排液,损耗较大,同时现场排液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商家一般都希望能够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耗,降低成本。
液氧在液氧槽车中储存,配备一台充车泵,一般在充车结束,管道内液体不放空,进行带压回收,对液氧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节流。但是这种节流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在不连续充装时,这种方式往往回流较慢,并且回流不彻底,因此增加了液氧气化损耗的概率,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程度的风险隐患。
因此现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液氧回收效率、进一步降低损耗,进而提高产品质量的节流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低温液体损耗的充车泵的节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低温液体充车泵的节流装置,包括槽车、充车泵、中继回流装置、三通管Ⅰ和三通管Ⅱ,所示槽车上设有出液口和回流口,所述三通管Ⅰ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充车泵的进口端相连,三通管Ⅰ的第二端口通过一号管与所述槽车的出液口相连,所述一号管靠近出液口的一端上设有切断阀,三通管Ⅱ的第一端口与充车泵的出口端相连,三通管Ⅱ的第二端口连接有二号管,所述二号管的远端设有开关阀,所述中继回流装置包括硬质箱体、囊舱和增压泵,所述硬质箱体下端设有回流入口,上端设有回流出口,所述囊舱位于硬质箱体内部,且连接在回流入口和回流出口之间,囊舱与硬质箱体内壁形成空腔,所述增压泵设置在硬质箱体的外部,增压泵的进气端口与所述空腔内部通过管道相连,增压泵的进气端口还与回流出口通过四号管相连,用于对囊舱内部抽吸形成负压环境,回流出口通过三号管连接至槽车的回流口,三号管上设有回流阀,所述回流出口通过歧管分别与三通管Ⅰ的第三端口以及三通管Ⅱ的第三端口相连,所述歧管靠近回流入口的一端设有止回阀,靠近三通管Ⅰ和三通管Ⅱ的一端分别设有截流阀。
进一步地,所述硬质箱体的外部还设有可拆卸的保温缓冲套,可拆卸结构增加保温缓冲套的灵活性,如在温度较高的环境能够保证回流的液氧保持低温环境,同时还可以防止外力冲击。
更进一步地,所述保温缓冲套采用粘扣或者磁性件紧密包裹在所述硬质箱体的外部,可以使得保温缓冲套与硬质箱体连接的更加牢固。
进一步地,所述囊舱为回弹材料,回弹材料在压力的作用下变形后更易回复原状。
进一步地,所述硬质箱体上设有可透视窗口,所述可透视窗口为透明钢化玻璃,可直观地观察囊舱内液氧回流的情况。
进一步地,所述四号管上设有节流阀,且内部还设有过滤器,节流阀是为了防止在将液氧从囊舱气化加压回送至槽车时,不会发生窜流,过滤器是为了防止在再次使用时,囊舱内部少量残留的液氧会被增压泵抽送至外部,造成危险事故。
进一步地,所述一号管、二号管、三号管、四号管和歧管均为金属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充车过程中,打开切断阀和开关阀,其余阀门保持关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灵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灵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2263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