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下进料加氢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920547022.8 | 申请日: | 2019-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232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牛世坤;丁贺;李士才;陈光;张瀚;周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5/02 | 分类号: | C10G45/02;C10G45/32;B01J8/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惰性填料层 金属丝网 催化剂床层 进料加氢 反应器 粒径 本实用新型 承重格栅 催化剂 加氢反应器 减少催化剂 有效控制 出料口 进料口 返混 格栅 空速 压盖 压降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其底部设有进料口,顶部设有出料口,该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包括:催化剂床层,其设置在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内;第一金属丝网,其设置在催化剂床层的上方,第一金属丝网的孔径为催化剂床层中催化剂的粒径的30%~70%;上惰性填料层,其设置在第一金属丝网的上方;压盖格栅,其设置在上惰性填料层的上方;下惰性填料层,其设置在催化剂床层的下方;以及承重格栅,其设置在下惰性填料层的下方,承重格栅的孔径小于下惰性填料层的粒径。本实用新型的加氢反应器设置第一金属丝网及其孔径与催化剂的粒径之比,能够有效控制压降突升的问题,在大空速条件下仍能够平稳操作;第一金属丝网还可减少催化剂跑损和返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氢反应器,特别涉及一种下进料加氢反应器。
背景技术
加氢技术已经成为清洁炼油的核心技术,加氢技术不仅适用于汽油、煤油、柴油的清洁化生产,还可以为炼化一体化项目和烯烃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
加氢技术的加氢装置通常采用上进料的进料方式,即原料和氢气从反应器上部进入反应器,经过催化剂床层进行加氢反应后,反应产物从反应器下部排出反应器。采用上进料方式时,由于原料中杂质沉积或结焦反应等原因,容易使催化剂床层的压降升高,不但会影响装置的平稳操作,而且会缩短装置的操作周期。
下进料是一种独特的进料形式,原料和氢气从反应器底部进入反应器,在催化剂床层进行加氢反应后,反应产物从反应器顶部排出反应器。采用这种进料方式,整个催化剂床层轻微膨胀,从而不会出现因杂质和沉积物等的沉积而使催化剂床层压降快速增长的现象。这种进料形式主要应用于液相加氢工艺。
现有的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内通常设置有催化剂支撑件、催化剂床层等,一般在较小空速下操作时,操作平稳,但在增大空速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催化剂床层剧烈波动的现象,甚至出现催化剂跑损的问题。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进料加氢反应器,能够在大进料空速下运转,操作平稳,减小催化剂床层波动,并可避免催化剂跑损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在现有的下进料加氢反应器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改进试验。为了防止催化剂跑损,发明人在催化剂床层上方装填惰性填料,在惰性填料上方安装了压盖格栅。同时,在催化剂床层下方设置支撑件等。改进的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在大空速下操作时,运转一段时间之后,出现压力降升高的现象,而此现象正与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应有的技术优势相悖。此异常现象是现有技术中未遇到过的,更无法获知其原因。发明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当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在大空速下操作时,在流体的带动下,催化剂会受到向上移动的力,由于催化剂密度远低于惰性填料密度(惰性填料一般装填密度为1.25~1.5t/m3,而催化剂装填密度很难超过,一般小于1.0t/m3),导致催化剂上浮封堵压盖格栅的缝隙,造成床层压降快速上升。而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在大进料空速下操作时,如何能够避免催化剂床层压降突升,使操作更加平稳,这将是下进料加氢反应器的一项难题。
为了解决这项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其底部设有进料口,顶部设有出料口,该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包括:催化剂床层,其设置在下进料加氢反应器内;第一金属丝网,其设置在催化剂床层的上方,第一金属丝网的孔径为催化剂床层中催化剂的粒径的30%~70%;上惰性填料层,其设置在第一金属丝网的上方;压盖格栅,其设置在上惰性填料层的上方;下惰性填料层,其设置在催化剂床层的下方;以及承重格栅,其设置在下惰性填料层的下方,承重格栅的孔径小于下惰性填料层的粒径。
进一步,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金属丝网的开孔率大于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5470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