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低温空气弹簧上子口密封结构及耐低温空气弹簧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04791.7 | 申请日: | 2019-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00373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文海;叶特;彭旋;程海涛;陈灿辉;周志鹏;金状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04 | 分类号: | F16F9/04;F16F9/36 |
代理公司: | 31251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子口 空气弹簧 扣环 耐低温 上盖板 连接螺栓 本实用新型 低温状态 密封压力 轴向密封 子口密封 密封可靠性 交替设置 径向密封 密封结构 密封要求 依次连接 有效密封 压缩量 底面 囊体 内壁 贴合 压缩 合并 保证 | ||
一种耐低温空气弹簧上子口密封结构及耐低温空气弹簧,其中,耐低温空气弹簧上子口密封结构,包括上盖板、扣环、连接螺栓和上子口,上子口压缩在上盖板和扣环之间,扣环和连接螺栓均设置在上子口的径向外侧,上子口下方的囊体与扣环内壁贴合并向下顺沿贴合至扣环底面,上盖板与上子口之间以及上子口与扣环之间均采用径向密封与轴向密封交替设置且依次连接的密封结构,上子口上至少一个轴向密封面对上盖板的密封压力朝远离连接螺栓的内侧方向,且其密封压力和压缩量随空气弹簧的受载和位移而增大。本实用新型保证受载过程中空气弹簧上子口的密封可靠性,实现上子口在低温状态下的有效密封,满足低温状态下空气弹簧的密封要求。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耐低温空气弹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低温空气弹簧上子口密封结构及产品,实现空气弹簧在低温状态下的有效密封。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用空气弹簧上子口密封主要是依靠将气囊的上子口通过一定数量的螺钉安装固定在上盖板以及扣环之间。通过螺钉施加的拧紧力来达到压缩气囊上子口橡胶的目的,从而实现了空气囊上子口的密封性能。
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空气弹簧产品也越来越多用于各种高寒地区,但是由于低温高寒环境下,空气弹簧气囊的橡胶会受冷收缩,导致空气弹簧上子口在上盖板密封面处压缩量降低,特别是在气囊受大载荷和水平位移的情况下,空气弹簧上子口在上盖板密封面的漏气问题十分普遍。通常做法是改进橡胶配方,减少橡胶性能受低温的影响,但是在低温-50℃一下,单纯的改进空气弹簧气囊橡胶已无法解决低温漏气问题,需要配合采用设计新的密封结构。
CN201610103238,通过在空簧内部沙漏弹簧上部设计了应急弹簧,将应急弹簧与沙漏弹簧串联的方式降低刚度,并设计了限位压板来起到限制横向位移的能力来解决常规空气弹簧在低温下刚度变大的问题,但是该专利没有提及如何解决空气弹簧在高寒低温环境下气囊上子口与上盖板处漏气的难题。
CN201420499038,公开了一种高寒车空气弹簧系统,针对上子口低温漏气的方案是通过在气囊上子口的上表面设计类似O型圈的密封筋。密封筋数量为2-4圈,密封筋尺寸为1.5-3mm,但是密封筋只是通过依靠密封筋增加了上下方向的压缩量,来解决低温-40℃下橡胶收缩导致的漏气问题,其上盖板配合处依然和常规空气弹簧相同,只有一个密封平面,其方案无法解决在更低温度下,橡胶蠕变和收缩后,该处平面出现漏气的问题。
WO2015/139854A1,通过在上盖板和气囊配合处的外侧,放置一个硅橡胶O型圈,利用硅橡胶的耐低温特性,来实现低温下空气弹簧的气密性。该方案要求气囊外侧与螺钉连接处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来放置硅橡胶O型圈。对于气囊外侧与螺钉连接处尺寸狭小,空间紧张,无法放置O型圈,则无法解决低温漏气的问题。
CN106641079A,利用上盖板和扣环压紧气囊上子口密封圈使气囊上子口密封圈形成过盈压缩,从而实现气囊上子口的密封。该方案仅增加了与原密封面处于同一表面的密封圈,但无法解决气囊的橡胶的蠕变和本体橡胶受冷收缩的现象,在使用一段时候后空气弹簧上子口在上盖板密封面处压缩量降低可能产生漏气的问题,且该方案也需要气囊外侧与螺钉连接处需要有较大的空间来放置上子口密封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低温空气弹簧上子口密封结构,提升上子口与上盖板之间的密封性能,保证受载过程中空气弹簧上子口的密封可靠性;实现上子口在低温状态下的有效密封,抵消了低温下由于橡胶收缩导致的密封压力降低的影响,满足低温状态下空气弹簧的密封要求,提高空气弹簧在低温状态下的密封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耐低温空气弹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047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用气弹簧
- 下一篇:一种新型双循环油压减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