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转向器耐磨损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636012.1 | 申请日: | 2019-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01988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智;张春亚;顾熊炜;陈魏;盛迎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海关(原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中检检测有限公司;荆州恒隆汽车技术(检测)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56 | 分类号: | G01N3/5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2 | 代理人: | 段宇 |
地址: | 43005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转向器 耐磨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汽车转向器耐磨损检测装置,针对现有转向器上的蜗杆进行单向检测时,其检测的效率较低,导致检测周期较长,而且检测设备复杂不方便维护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焊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焊接有顶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与顶板的底部焊接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部固定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部固定套设有检测蜗杆主体。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操作简单,不仅方便同时进行多个有效检测,提高检测的效率,而且还可以自动恢复位置,如此可以进行循环测试,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转向器耐磨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器又名转向机、方向机,它是汽车转向系中最重要的部件。它的作用是:增大转向盘传到转向传动机构的力和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常用的有齿轮齿条式、蜗杆曲柄销式和循环球式。蜗杆曲柄销式转向器:它是以蜗杆为主动件,曲柄销为从动件的转向器。蜗杆具有梯形螺纹,手指状的锥形指销用轴承支承在曲柄上,曲柄与转向摇臂轴制成一体。转向时,通过转向盘转动蜗杆、嵌于蜗杆螺旋槽中的锥形指销一边自转,一边绕转向摇臂轴做圆弧运动,从而带动曲柄和转向垂臂摆动,再通过转向传动机构使转向轮偏转。这种转向器通常用于转向力较大的载货汽车上。
对于用到蜗杆进行转向的转向器来说,蜗杆在啮合同时会产生磨损,当蜗杆上的螺纹磨损严重时,会导致传动的效果变差甚至无法传动,因此在蜗杆生产出来后需要检测其耐磨损的强度,现有的检测方式只能进行单向的检测,而单一的检测一次只能算一个有效的检测,这就导致检测的周期很长,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而且现有的检测设备结构复杂,精密度较高,不便于维护,为此我们提出了汽车转向器耐磨损检测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汽车转向器耐磨损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转向器上的蜗杆进行单向检测时,其检测的效率较低,导致检测周期较长,而且检测设备复杂不方便维护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汽车转向器耐磨损检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焊接有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顶部焊接有顶板,两个所述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有与顶板的底部焊接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的内部固定套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内部固定套设有检测蜗杆主体,两个所述第一轴承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固定套设在套管外圈的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下方设有与支撑板固定连接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末端焊接有第二齿轮,且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传动,两个所述支撑板相互远离的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焊接有两个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外部活动套设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远离支撑板的一侧焊接有水平设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活动板的一侧安装有挤压装置,所述挤压装置靠近检测蜗杆主体的一侧焊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的内部固定套设有从动蜗杆,所述固定板靠近挤压装置的一侧安装有回复装置,所述导向杆远离支撑板的一端焊接有挡板,所述挡板和活动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连接有套设在导向杆外部的第二弹簧。
优选的,所述挤压装置包括套筒、第一弹簧、连接杆和托板,所述套筒的一侧与固定板焊接,所述套筒的内壁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靠近从动蜗杆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第一弹簧的一端焊接有托板。
优选的,所述回复装置包括推杆电机和拉板,所述推杆电机与固定板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推杆电机的输出轴末端焊接有拉板。
优选的,所述活动板的内部开设有两个导向孔,且导向杆贯穿导向孔,所述支撑板的内部开设有安装孔,且检测蜗杆主体贯穿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的两侧设有与套管的顶部筒壁和底部筒壁螺纹套接的紧固螺栓,且紧固螺栓与检测蜗杆主体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海关(原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中检检测有限公司;荆州恒隆汽车技术(检测)中心,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汉海关(原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中检检测有限公司;荆州恒隆汽车技术(检测)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6360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锁防猫眼结构
- 下一篇:一种低功率节能新型新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