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空立体通信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53250.0 | 申请日: | 2019-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852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云;孙山林;谭智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 |
代理公司: | 44298 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巍巍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浮标装置 北斗卫星 通信控制系统 海洋数据 控制指令 手机端 服务器 数据通信控制 远程数据通信 发送 本实用新型 服务器传送 全球化通信 海洋生态 控制功能 数据传送 数据监测 无线信号 直接传送 实时性 开型 传送 监测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空立体通信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浮标装置、第二浮标装置、北斗卫星及服务器,第一浮标装置负责海洋数据监测并通过接收PC端或手机端发送的控制指令将数据传送至第二浮标装置,由第二浮标装置通过无线信号把数据向北斗卫星传送,再由北斗卫星向服务器传送,实现远程数据通信控制功能;同时,第二浮标装置也能接收PC端或手机端发送的控制指令控制第二浮标装置将海洋数据直接传送至服务器,实现近程数据通信控制功能。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开型的水空立体通信控制系统对海洋生态数据监测及全球化通信的实时性及有效性更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水下通信网络与北斗卫星通信的水空立体通信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陆地的无线通信日趋成熟,也有了非常好的研究基础,但无线电磁波却无法在水下传输,并且水深过大,无法在海洋中建立中继基站。地球70%面积都是海洋,要想实现全球化水空立体通信,通过大范围建立基站,如同陆地上一般构建无线电磁波传感器网络并不可取。因此,加大海洋利用率以及海洋生态数据的实时监测,实现水空立体通信全球化,水下通信网络的建立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水下声传感器网络通信与陆地基于无线电磁波的传感器网络通信有着很大的不同,如传输时延、带宽、转换能量、多图效应等。因此,要想实现水下通信,并建立通信网络结构体系,有着巨大的困难以及压力。此外,海水深度较深,无法在海洋中搭建中继基站,水下传感器在采集到海洋生态数据之后从水中无法通过无线信号方式实时回传到陆地上,即无法做到海洋生态数据监测、水空一体全球化通信的实时性及有效性。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水空立体通信控制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强海洋通信利用率,实现水空一体化通信的实时性和有效性的水空立体通信控制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空立体通信控制系统,该通信控制系统包括第一浮标装置、第二浮标装置以及北斗卫星及服务器;所述第一浮标装置与所述第二浮标装置能实现水声信道间数据通信,所述第一浮标装置放置在水中,负责水中生态数据监测并通过接收地面的PC端或手机端发送的控制指令开启/关闭所述第一浮标装置的电源,从而控制将所述第一浮标装置采集的水下生态数据以水声信道方式传送至所述第二浮标装置;所述第二浮标装置放置在水中,用于接收PC端或手机端发送的控制指令开启/关闭所述第二浮标装置电源,由所述第二浮标装置通过无线信号方式将该水下生态数据向所述北斗卫星传送,并由所述北斗卫星向所述服务器传送,实现远程数据通信控制功能;或由所述第二浮标装置将所述水下生态数据通过无线信号方式直接传送至所述服务器,实现近程数据通信控制功能。
优选的,所述第一浮标装置与所述第二浮标装置在水中相距1KM,所述第一浮标装置与所述第二浮标装置实现水声信道间数据通信的传输距离为3KM。
优选的,所述第一浮标装置包括第一浮标舱体、安装于所述第一浮标舱体内部的第一控制板、第一电源板、第一太阳能蓄电池、分别悬挂于所述第一浮标舱体底部的第一水下调制解调器modem和温度盐度传感器CTD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浮标舱体顶部的第一太阳能电池板;所述第一水下调制解调器modem、温度盐度传感器CTD及所述第一电源板分别与所述第一控制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源板用于接收PC端或手机端发送的控制指令实现开启/关闭所述第一浮标装置,所述第一控制板用以将所述温度盐度传感器CTD采集的所述水下生态数据进行包括存储、压缩及格式转换的数据处理,并将数据处理后的所述水下生态数据通过所述第一水下调制解调器modem以水声信道方式传送至所述第二浮标装置;所述第一电源板与所述第一太阳能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一太阳能蓄电池与所述第一太阳能电池板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未经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532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 下一篇:一种低功耗多功能数据采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