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受电弓的状态监测系统及轨道交通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920786444.0 | 申请日: | 2019-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9802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谢红兵;周安德;邓学文;陈三猛;肖典喜;张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B60L5/18 |
代理公司: | 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电弓 运行参数 轨道交通车辆 车载智能 参数检测模块 状态监测系统 异常运行状态 运行参数发送 本实用新型 应对措施 运行异常 运行状态 中心连接 主机模块 可检测 上传 检测 申请 发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受电弓的状态监测系统及轨道交通车辆,包括:设于轨道交通车辆上的参数检测模块,用于在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的过程中,检测受电弓的运行参数;分别与参数检测模块和车载智能中心连接的主机模块,用于在接收到运行参数后,将运行参数发送至车载智能中心,以便于位于车载智能中心的工作人员查看运行参数。可见,本申请的状态监测系统可检测受电弓的运行参数,并可将运行参数上传至车载智能中心供工作人员查看,工作人员便可以基于受电弓的运行参数了解到受电弓的运行状态,从而可及时发现受电弓的异常运行状态,以在受电弓运行异常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避免受电弓发生完全故障的情况,进而提高了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车辆弓网监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受电弓的状态监测系统及轨道交通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轨道交通车辆的受电弓是列车取流的关键机械部件。在轨道交通车辆正常运行时,受电弓从接触网取电,并将从接触网获取的电能传输至轨道交通车辆,为轨道交通车辆提供其运行所需的电能。但是,在轨道交通车辆运行较长一段时间后,受电弓的健康状态会有些许影响,若此时未及时发现受电弓的异常运行状态,后期很可能会发生受电弓完全故障的情况,从而导致线路运行中断,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运营事故,进而降低了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受电弓的状态监测系统及轨道交通车辆,可检测受电弓的运行参数,并可将运行参数上传至车载智能中心供工作人员查看,工作人员便可以基于受电弓的运行参数了解到受电弓的运行状态,从而可及时发现受电弓的异常运行状态,以在受电弓运行异常时及时做出应对措施,避免受电弓发生完全故障的情况,进而提高了轨道交通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受电弓的状态监测系统,包括:
设于轨道交通车辆上的参数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轨道交通车辆运行的过程中,检测所述轨道交通车辆上受电弓的运行参数;
分别与所述参数检测模块和所述轨道交通车辆的车载智能中心连接的主机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运行参数后,将所述运行参数发送至所述车载智能中心,以便于位于所述车载智能中心的工作人员查看所述运行参数。
优选地,所述参数检测模块包括:
铺设于所述受电弓的上臂杆和下臂杆的光纤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受电弓的本体结构应力信息;
相应的,所述状态监测系统还包括:
分别与所述光纤传感器和所述主机模块连接的光电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主机模块发送的第一电信号转换为第一光信号,并将所述第一光信号进行调制后发送至所述光纤传感器;在接收所述光纤传感器返回的表征所述本体结构应力信息的第二光信号后,将所述第二光信号进行解调,并将解调后的第二光信号转换为第二电信号后发送至所述主机模块;
所述主机模块具体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二电信号后,将所述第二电信号发送至所述车载智能中心,以便于所述工作人员基于所述第二电信号得知所述受电弓的本体结构应力信息。
优选地,所述光纤传感器的光纤线缆上串有防爬电的绝缘树脂,且串有所述绝缘树脂的光纤线缆的外侧套有空管。
优选地,所述参数检测模块还包括:
设于所述轨道交通车辆的车顶、与所述受电弓相距预设第一距离的摄像装置,用于拍摄包含所述受电弓的视频;
所述主机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视频后,将所述视频发送至所述车载智能中心,以便于所述工作人员基于所述视频得知所述受电弓的导高信息和弓网电弧信息。
优选地,所述参数检测模块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7864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