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0809482.3 | 申请日: | 2019-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434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易欣;崔鑫峰;刘尚明;马砺;魏高明;常助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17/12 | 分类号: | E21F17/12;E21F17/107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冲击 矿井 灾变 区域 快速 密闭 装置 | ||
1.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矿井巷道(1)内用于隔离灾变区域的隔离门组件,所述隔离门组件包括靠近灾变区域的第一隔离钢制门(2-1)和远离灾变区域的第二隔离钢制门(2-2),所述第一隔离钢制门(2-1)和第二隔离钢制门(2-2)之间设置有多个扁形泡沫气囊(3),相邻两个扁形泡沫气囊(3)之间设置有扁形氮气气囊(4),所述第二隔离钢制门(2-2)远离灾变区域的一侧设置有泡沫发生装置(5),所述泡沫发生装置(5)通过注泡管路(6)与多个扁形泡沫气囊(3)连通,所述注泡管路(6)沿矿井巷道(1)的延伸方向布设在矿井巷道(1)的一侧,所述矿井巷道(1)的另一侧设置有注氮管路(7),所述注氮管路(7)沿矿井巷道(1)的延伸方向布设且其与多个扁形氮气气囊(4)连通,所述第一隔离钢制门(2-1)和第二隔离钢制门(2-2)上均安装有用于控制其开合的平衡锤,所述第一隔离钢制门(2-1)和第二隔离钢制门(2-2)均通过第一构造柱(8)安装在矿井巷道(1)内,所述扁形泡沫气囊(3)上靠近注泡管路(6)的一侧与矿井巷道(1)之间设置有第二构造柱(9),所述扁形泡沫气囊(3)的一侧安装在矿井巷道(1)内的煤壁上,所述扁形泡沫气囊(3)的另一侧安装在第二构造柱(9)上,所述扁形氮气气囊(4)上靠近注氮管路(7)的一侧与矿井巷道(1)之间设置有第三构造柱(10),所述扁形氮气气囊(4)的一侧安装在矿井巷道(1)内的煤壁上,所述扁形氮气气囊(4)的另一侧安装在第三构造柱(10)上,所述第一构造柱(8)嵌装在矿井巷道(1)内的煤壁内,所述第二构造柱(9)和第三构造柱(10)均嵌装在矿井巷道(1)的煤壁内且其均凸出至矿井巷道(1)的煤壁表面。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形泡沫气囊(3)和扁形氮气气囊(4)的结构相同且其均为阻燃性扁形气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发生装置(5)的一侧设置有与其相配合的泡沫储存罐(11)。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构造柱(8)的外侧与矿井巷道(1)的煤壁表面平齐,所述第二构造柱(9)和第三构造柱(10)嵌装在矿井巷道(1)煤壁内的体积均为其自身体积的2/3,所述第二构造柱(9)的宽度小于扁形泡沫气囊(3)张开后的厚度,所述第三构造柱(10)的宽度小于扁形氮气气囊(4)张开后的厚度。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扁形泡沫气囊(3)和扁形氮气气囊(4)的两侧均设置有挂带(15)。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构造柱(9)、第三构造柱(10)和矿井巷道(1)的煤壁上均设置有供挂带(15)挂设的挂钩(12)。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钢制门(2-1)和第二隔离钢制门(2-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一隔离钢制门(2-1)和第二隔离钢制门(2-2)上远离灾变区域的一侧均设置有横向加固杆(13)。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抗冲击性的矿井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加固杆(13)卡装在两个第一构造柱(8)之间,所述第一构造柱(8)上开设有供横向加固杆(13)卡装的卡槽(1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080948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酸气处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汽车车轮定位教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