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耐高温充电桩电缆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29426.4 | 申请日: | 2019-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9912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崔久德;卜晓华;魏三土;任金玲;安夏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鑫宏业特塑线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8 | 分类号: | H01B7/18;H01B7/02;H01B7/42;H01B3/44;H01B7/00 |
代理公司: | 32103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力线 支撑体 地线 内绝缘套 本实用新型 信号控制线 导体 备用动力 冷却液 主动力 线缆 线芯 电缆 三角状排布 挤压固定 快速降温 充电桩 耐高温 汽车用 热量带 外护套 无连接 一空腔 空腔 相背 填充 穿过 流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用耐高温充电桩电缆,包括信号控制线、主动力线芯、备用动力线芯、地线和填充网,所述主动力线芯设有两根,两根主动力线缆与一根地线呈三角状排布,以两根主动力线芯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为轴线,所述地线与轴线相对称一侧设有两根信号控制线,所述地线与主动力线缆相背一侧设有两根备用动力线芯。本实用新型的外护套与内绝缘套相对一侧设有若干支撑体,每两个相邻的支撑体之间形成一空腔,冷却液在空腔内流动可将导体产生的热量带出,使主动力线芯快速降温,使得电缆可通过的负载大大提升;支撑体与内绝缘套为挤压固定,两者之间并无连接关系,使得冷却液可穿过支撑体与内绝缘套的连接处,对连接处的导体进行降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用耐高温充电桩电缆,属于电缆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新能源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并开始推广;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为蓄电池,其蓄电池的容量及充电时间成为评估一款新能源电动汽车性能的关键指标。目前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一般在特 定的充电桩上充电,充电桩与新能源电动汽车之间采用连接器以及充电桩电缆连接,电缆通过一定负载电流时,导体会产生热量导致电缆发热,当电缆的负载电流超过额定负载时会危及使用安全,因此如何快速地使电缆降温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用耐高温充电桩电缆,该汽车用耐高温充电桩电缆内绝缘套外侧设有外护套,所述外护套与内绝缘套相对一侧设有若干支撑体,每两个相邻的支撑体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内灌注有冷却液,冷却液可随时将导体产生的热量带出,使主动力线芯快速降温,使得电缆可通过的负载大大提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用耐高温充电桩电缆,包括信号控制线、主动力线芯、备用动力线芯、地线和填充网,所述主动力线芯设有两根,两根主动力线缆与一根地线呈三角状排布,以两根主动力线芯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为轴线,所述地线与轴线相对称一侧设有两根信号控制线,所述地线与主动力线缆相背一侧设有两根备用动力线芯,所述两根备用动力线芯分布在地线两侧,所述两根信号控制线、两根主动力线芯、两根备用动力线芯和一根地线相互绞合连接,该绞合结构外侧设有导热薄膜,所述导热薄膜与上述多根线芯之间设有填充网,所述导热薄膜外侧设有护套;
所述主动力线芯包括导体、外护套和内绝缘套,所述导体外侧设有内绝缘套,所述内绝缘套外侧设有外护套,所述外护套与内绝缘套相对一侧设有若干支撑体,每两个相邻的支撑体之间形成一空腔,所述空腔内灌注有冷却液。
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护套与支撑体为一体成型结构。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护套套接在内绝缘套上,所述外护套上的支撑体与内绝缘套为挤压固定,多个空腔内的冷却液相互连通。
3. 上述方案中,所述两根主动力线芯的中心连成的直线与该电缆的轴线重合。
4. 上述方案中,所述支撑体为锥形结构。
5. 上述方案中,所述护套为弹性体聚烯烃材料。
6. 上述方案中,所述外护套与支撑体为热固性弹性体聚烯烃材料。
7. 上述方案中,所述导体为多根铜导线绞合而成。
8. 上述方案中,所述填充网为PP填充网。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鑫宏业特塑线缆有限公司,未经无锡鑫宏业特塑线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294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