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车身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1071354.X | 申请日: | 2019-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391318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何玉俊;杨宏;吴纯福;郑中心;陈宗明;黄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8;B62D2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波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4 | 代理人: | 蔡光仟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车身结构,包括风窗横梁、前围板、A柱内板、机舱纵梁、机舱上边梁以及门槛,风窗横梁包括风窗上横梁和风窗下横梁,风窗下横梁的下侧与前围板的上侧横向连接,风窗上横梁和前围板的左右两端均与A柱内板连接,风窗下横梁与风窗上横梁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机舱纵梁与A柱内板的下端以及前围板的下端连接,机舱上边梁与前围板的上端连接,门槛与机舱纵梁的后端连接,风窗上横梁、风窗下横梁以及A柱内板的上端形成上部腔体并与机舱上边梁连接形成上部碰撞传递通道,前围板、A柱内板的下端以及机舱纵梁形成下部腔体并与门槛形成下部碰撞传递通道。增加了碰撞力的传递路径,使碰撞安全性增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车身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前车身作为车身承受正面碰撞时的主要结构,必须具有通过合理变形来充分吸收碰撞能量和有效分散、传递碰撞力的功能,从而达到保护乘员舱的目的。此外,前车身还须具有足够的弯扭刚度、良好的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
目前,常见的前车身框架结构由前纵梁、前围加强结构、风窗横梁以及A柱等构成,现有的前车身结构存在碰撞力传递路径单一、传递不够充分、连续的问题,且各纵向梁结构之间缺少合理的横向连接结构。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前车身无法有效吸收和分散碰撞能量,造成前围板侵入量及地板、中通道变形量过大等问题,从而给乘员舱的乘客造成较大伤害,影响整车碰撞安全性。而且现有的前车身结构较重,整车的性能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车身结构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前车身结构碰撞力传递路径单一,碰撞安全性低以及重量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车身结构,包括风窗横梁、前围板、A柱内板、机舱纵梁、机舱上边梁以及门槛,该风窗横梁包括风窗上横梁和风窗下横梁,该风窗下横梁的下侧与该前围板的上侧横向连接,该风窗上横梁和该前围板的左右两端均与该A柱内板连接,该风窗下横梁与该风窗上横梁之间形成空腔结构,该机舱纵梁与该A柱内板的下端以及该前围板的下端连接,该机舱上边梁与该前围板的上端连接,该门槛与该机舱纵梁的后端连接,该风窗上横梁、该风窗下横梁以及该A柱内板的上端搭接形成上部腔体并与该机舱上边梁连接形成上部碰撞传递通道,该前围板、该A柱内板的下端以及该机舱纵梁搭接形成下部腔体并与该门槛形成下部碰撞传递通道。
进一步地,该风窗上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翻边,该风窗下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翻边,该风窗上横梁通过该第一翻边与该A柱内板连接,该风窗下横梁通过该第二翻边与该前围板连接。
进一步地,该第一翻边与该A柱内板通过结构胶和SPR铆接,该第二翻边与该前围板通过结构胶和SPR铆接。
进一步地,该风窗上横梁和该风窗下横梁的截面形状均为L形,该空腔结构的截面形状整体呈三角形。
进一步地,该风窗上横梁、该风窗下横梁、该前围板、该机舱纵梁、该机舱上边梁以及该门槛均由铝制成,该A柱内板由钢制成。
进一步地,该前围板上设有由钢制成的前围板加强板,该前围板加强板用于增加该前围板强度。
进一步地,该前车身结构还包括前纵梁,该前纵梁与该机舱纵梁的前端连接。
进一步地,该机舱纵梁、该门槛以及该前纵梁均为中空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车身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0713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