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集成组件与气体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921148036.9 | 申请日: | 2019-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1488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曹学明;马业存;黄小虎;范新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威尔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1/02 | 分类号: | F02M21/02;F02M31/02;F02M31/2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道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69 | 代理人: | 董艳玲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组件 气体 发动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成组件与气体发动机。其中集成组件包括滤罐、热交换器、温控阀和连接块;连接块的下端与滤罐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连接块内部还设置温控阀安装腔;热交换器与连接块连接,且连接块出气口与热交换器进气口连接,热交换器出气口与连接块进气口连接,连接块出水口与热交换器进水口连接,热交换器出水口与连接块进水口连接;连接块内部的第一气路、滤罐内部气路、第二气路、热交换器内腔多层气体通道、第三气路依次连接构成从进气口至出气口的气体通道;连接块内部的第一水路、热交换器内腔多层水流通道、第二水路依次连接构成从进水口至出水口的水流通道。本实用新型将燃气过滤、热交换和温控集成为一个组件,简化装配和安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气体燃料过滤、热交换和温控功能集成为一体的组件,其能够对气体燃料进行过滤、在发动机冷却水与气体燃料之间进行热交换以及调节气体燃料温度,还涉及包括该组件的气体发动机。
背景技术
气体发动机(以下简称发动机)可以使用气体燃料(例如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或液化石油气LPG等)作为燃料。气体燃料进入发动机燃烧室前需要经过滤和加温。目前在气体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中,分别采用气体燃料过滤器、热交换器对气体燃料进行过滤和加温的预处理,并且利用温控阀控制气体燃料以40℃左右进入气体发动机燃烧室。因此,气体燃料过滤器、热交换器和温控阀是作为气体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3个独立的部件分别安装在发动机的外部空间,并且使用外接管路将3个独立部件相互连接。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气体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中的燃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温控阀的布置原理图。燃气过滤器1a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2a与热交换器 3a的气体入口连通,热交换器3a的气体出口通过第二管路4a与温控阀5a的气体入口连通,热交换器3a的水出口通过第三管路6a与温控阀5a的水入口连通。如图1中的单箭头所示,气体燃料从燃气过滤器1a的入口进入燃气过滤器1a,经过滤后,从燃气过滤器1a的出口流出,再经第一管路2a从热交换器3a的气体入口进入热交换器3a,经过与热交换器3a中流过的冷却水热交换后,从热交换器3a的气体出口流出,再经第二管路4a从温控阀5a的气体入口进入温控阀5a,通过温控阀对后续的气体进行温度调节,最后从温控阀5a的气体出口流出。如图1a中的双箭头所示,发动机冷却水从热交换器3a的水入口流入热交换器3,经过与热交换器3a中流过的气体燃料热交换后,从热交换器3a的水出口流出,再经第三管路6a从温控阀5a的水入口进入温控阀5a,并由温控阀对流经整个系统的水流的流量大小进行调节,最后从温控阀5a的水出口流出。
在以上这种布置方式中,其使用的第一管路2a、第二管路4a和第三管路 6a均比较长,这些管路需要用支架固定到车身或发动机或汽车其他零件上,存在如下的缺点:
1、对于不同发动机或车型,支架的安装点固定,支架形状差异大,开发成本高。
2、装配工艺复杂,主机厂或整车的装配工序多,影响生产效率。
3、燃气过滤器、热交换器和温控阀相互之间间距大,占用空间大,布置困难,整体结构重量大,有悖于轻量化设计。
4、连接管路长,振动幅度大,磨损泄漏风险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成组件。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另外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置上述集成组件的气体发动机。
对于集成组件,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组件,包括滤罐、热交换器和温控阀;温控阀包括气腔和水腔;还包括连接块;
连接块的下端与滤罐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且滤罐的内腔中设有滤芯;
连接块与滤罐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滤罐进气口和滤罐出气口,且滤罐进气口经过滤芯至滤罐出气口构成气体燃料过滤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威尔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威尔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1480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折叠直线模组
- 下一篇:室内防潮抗裂地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