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44252.3 | 申请日: | 2019-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13962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史先春;姜迪;郭露露;薛朝文;胡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H1/12 | 分类号: | E04H1/12;H02S30/00;F24H3/04;F24H9/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太阳能 新型 智能 公交 站台 | ||
1.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包括支撑竖板(1)、太阳能板防护结构(4)、防护控制结构(5)、控制结构(6)、温控结构(7)、调节座椅(8)和手机充电结构(1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竖板(1)的顶端固定有承载平台(2),且承载平台(2)的后方设置有支撑后板(3),所述太阳能板防护结构(4)设置于承载平台(2)的上方,且承载平台(2)的内部安装有太阳能板(14),所述防护控制结构(5)设置于太阳能板防护结构(4)的右侧,所述控制结构(6)安装于支撑后板(3)的左上方,且支撑后板(3)的左前方设置有调控放置区(9),所述温控结构(7)安装于支撑后板(3)的内部,所述调节座椅(8)固定于支撑后板(3)的前方,且调节座椅(8)包括椅板(801)、连接铰链(802)和支杆(803),所述椅板(801)的中间位置安装有连接铰链(802),且椅板(801)的外表面固定有支杆(803),所述承载平台(2)的下端面安装有照明灯(13)和摄像头(10),且摄像头(10)位于照明灯(13)的前方,所述手机充电结构(12)安装于支撑竖板(1)的内侧面,且手机充电结构(12)的上方安装有电池(11),所述手机充电结构(12)包括充电插口(121)、弹簧(122)、连接压板(123)和防护板(124),且充电插口(121)内部的底端安装有弹簧(122),所述弹簧(122)的顶端连接有连接压板(123),且连接压板(123)的前端连接有防护板(1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板防护结构(4)包括防护顶棚(401)、缠绕轴(402)、复位弹簧(403)和拉杆(404),且防护顶棚(401)的右侧连接有拉杆(404),所述防护顶棚(401)的右侧连接有缠绕轴(402),且缠绕轴(402)前后两端的外侧均安装有复位弹簧(4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轴(402)通过轴承与复位弹簧(403)与承载平台(2)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缠绕轴(402)与防护顶棚(401)之间构成缠绕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控制结构(5)包括伺服电机(501)、缠绕轴轮(502)、连接绳索(503)、滑块(504)和滑轨(505),且伺服电机(501)的输出端连接有缠绕轴轮(502),所述缠绕轴轮(502)的外侧连接有连接绳索(503),且连接绳索(503)的末端连接有滑块(504),并且滑块(504)的外侧设置有滑轨(50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伺服电机(501)通过缠绕轴轮(502)与连接绳索(503)之间构成转动结构,且滑块(504)与滑轨(505)之间构成滑动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结构(6)包括控制箱(601)、处理器(602)和光照传感器(603),且控制箱(601)的内部安装有处理器(602),并且控制箱(601)的前端安装有光照传感器(60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602)的型号为I7-9700K,且光照传感器(603)的型号为QY-150B,并且光照传感器(603)通过导线与处理器(602)之间连接为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结构(7)包括第一通风口(701)、电机(702)、扇叶(703)、电热丝(704)和第二通风口(705),且第一通风口(701)的右侧设置有电机(702),所述电机(702)的输出端连接有扇叶(703),且电机(702)的上下侧均设置有电热丝(704),所述扇叶(703)的右侧设置有第二通风口(70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太阳能的新型智能公交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701)和第二通风口(705)均贯穿于支撑后板(3)内壁,且电机(702)与扇叶(703)之间构成旋转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4425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市政通信管线悬吊式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转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