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C4 有效
申请号: | 201921276795.3 | 申请日: | 2019-08-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94089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祁炯;林福海;翟玥;刘子恩;袁小芳;宋玉梅;朱会;俞登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13/06 | 分类号: | B01F13/06;B01F15/02;B01F15/04;B01F3/02;B01F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王亚洲 |
地址: | 230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base sub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C4F7N/CO2/O2三元混合气体分压配气装置,C4F7N/CO2/O2三元混合气体分压混合管路结构用以对输入其中的C4F7N、CO2、O2进行混合,C4F7N/CO2/O2三元混合气体输出管路结构用以输出混合后的C4F7N/CO2/O2三元混合气体;多个C4F7N/CO2/O2三元混合气体分压混合管路结构呈并联设置。本实用新型可准确配制不同比例、不同压力的气体,可实现多元混合气体的配制,配气速度快,误差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混合绝缘介质配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气体绝缘设备是现代电网不可替代的关键输变电设备之一,具有结构紧凑、受环境因素影响小、运行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SF6气体因其优良的绝缘灭弧性能,是目前电力行业应用最为广泛的绝缘介质。但由于SF6气体极强的温室效应,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已被列入受限制的六种温室气体之一。此外,2016年《巴黎协定》也明确要求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因此,开发替代SF6的环保气体及研制环保气体设备迫在眉睫。
目前,国外已开发出不含SF6的C4F7N(以下简称C4)环保绝缘介质,被认为是目前代替SF6气体应用于电力设备潜在的热点介质,我国业已开展新型环保型输电管路的研制工作。C4的绝缘性能是SF6气体的 2.2倍以上,温室效应系数只有SF6气体的十分之一,但其液化温度较高 (一个大气压下约为–4.7℃),使用时需将其与一定比例的缓冲气体(如 CO2)混合使用。C4F7N/CO2混合气体在电气设备中应用时,CO2易分解为CO,给设备带来较大的绝缘风险。C4F7N/CO2混合气体中加入O2可很好地抑制CO2的分解,极大地提高了该种绝缘介质应用的可行性。
如专利申请201910252824.0公开的一种环保型气体绝缘介质的改性配方,提出了一种C4F7N、CO2和氧气混合的绝缘介质。将C4F7N/CO2/O2三元混合气体应用于电气设备时,不同的工程应用场景中,需要配制不同比例、不同工作压力的混合气体。
目前,混合气体配气装置多采用质量流量控制器对气体比例进行控制,如专利申请2017109526872公开的一种八通道六氟化硫动态配气方法及系统,配气速度和精度受限于质量流量计的量程和精度。该方法是利用质量流量计控制两种气体的流量,配制精度高,操作简单。然而该方法无法快速配制大量混合气体,尤其对于GIL这种大气室设备,需要较长的配气时间,严重影响现场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在配制三元及以上混合气体时存在配气速率慢以及配气精度低的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日立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2767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建筑窗洞口抑尘罩
- 下一篇:贯流风叶平衡片自动供片扭片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