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电动门锁有效
申请号: | 201921302135.8 | 申请日: | 2019-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698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夏仁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恩坦华(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恩坦华汽车零部件(镇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81/06 | 分类号: | E05B81/06;E05B81/32;E05B8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胡强;许峰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电 门锁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电动门锁,其包括:致动电机,所述致动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和带有蜗杆的输出轴;布置在所述输出轴下方的扇形齿轮;锁止连杆,该锁止连杆操作性连接至该扇形齿轮;锁止手柄,该锁止手柄被布置能解锁位置和锁止位置之间枢转;中控开关,该中控开关在所述电机本体的下方邻近所述扇形齿轮布置,以使得当所述扇形齿轮沿第一方向枢转运动时触动该中控开关并向车身控制系统发出门锁上锁的电信号。其中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电动门锁的体积减小、重量减轻且制造成本相应地被减低,这提升了车用电动门锁的产品竞争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锁具,特别涉及一种车用电动门锁。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各国汽车的快速、多样化发展,汽车车门系统的造型和内部的布置也千差万别,顾客对于车用门锁的防盗等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要求,汽车门锁也由传统的机械式逐渐转变成电动式。一般车用电动门锁的功能是将车身模块控制器(即BCM、)输入不同的电控制信号转化为不同的机械运动以实现电动锁止和解除锁止动作。
实际上,目前汽车中控电动门锁不仅可将模块控制器输入不同的电信号转化为不同的机械运动以实现电动上锁和解锁动作;还可以将输入的机械运动方式转化为车身模块控制器可识别的电信号,以便车身模块控制器对全车其他电动门锁实现上锁和解锁动作的控制。换言之,目前汽车中控电动门锁既是电动上锁和解锁动作的执行机构,又是全车电动上锁和解锁动作的发出机构。使汽车门锁向车身模块控制器发出可识别的电信号对于车辆控制是有利的,例如允许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提醒驾驶员目前汽车的各个车门是否已经关好,从而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或者,在各个车门尚未完全关好的时候,提醒或禁止驾驶员以超出安全范围的时速行驶车辆以提供行驶的安全性等等。
传统汽车中控电动门锁一般采用滑片式结构,与电动门锁配套使用的车身模块控制器提取控制信号的主要方式是利用闭锁器簧片滑片接触电阻的变化过程,具体来说,滑片使两根线接通时,BCM输出解锁信号,此状态下全车锁位于解锁状态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发现,滑片式闭锁器接触特性和制造以及工艺紧密相关,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制造商不能有效控制其接触特性征。因此无法可靠地实现汽车中控电动门锁的有效控制及状态外传。
作为以上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带有微动开关的汽车门锁,其包括机械门锁和电动执行器,电动执行器可以在车身模块控制器的控制下动作并实现机械门锁的解锁和上锁。具体来说,参见图1,借助于作为电动执行器的马达91直接地或间接地带动凸轮92转动以实现解锁和上锁动作。同时为了向车身模块控制器反馈可识别的电信号,在门锁的壳体上设置有微动开关93,借助于凸轮92对微动开关的按压动作和按压动作的接触实现控制信号的获取和外传。实际使用中证明,与带滑片式结构的汽车门锁相比,这种带微动开关的汽车电动门锁工作可靠,但仍存在以下不足:由于凸轮92的布置位置与壳体之间存在较大的间隙,因此为了保证微动开关93位于凸轮92的枢转运动范围内,往往需要选择大尺寸的微动开关93,这不利地增加了汽车电动门锁的生产成本,同时也不利于汽车电动门锁的小型化和轻量化。
因此,尽管现有的车用电动门锁在很多方面是适合的,但仍有改进的需要,尤其要提供一种更紧凑、更轻便且低成本的车用电动门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车用电动门锁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电动门锁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减小车用电动门锁的整体外形尺寸和重量,同时还能有利地降低门锁制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用电动门锁,其包括:致动电机,所述致动电机包括电机本体和带有蜗杆的输出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恩坦华(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恩坦华汽车零部件(镇江)有限公司,未经恩坦华(上海)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恩坦华汽车零部件(镇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3021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