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回收支护钢管桩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04977.4 | 申请日: | 2019-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056213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山;王建安;翟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28 | 分类号: | E02D5/28;E02D5/72;E02D1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4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回收 支护 钢管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回收支护钢管桩,包括支护钢管桩桩体、设置在支护钢管桩桩体底端的支护钢管桩桩头和安装在支护钢管桩桩头顶端的润滑油接管,支护钢管桩桩头的顶部开设有润滑油接管安装孔,支护钢管桩桩头内部开设有与润滑油接管安装孔连通的润滑油流通通道,润滑油流通通道包括竖直总通道和多个与竖直总通道连通的L型支通道,L型支通道的水平端与竖直总通道连通,L型支通道的竖直端与支护钢管桩桩体外侧的润滑间隙连通。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润滑油的作用下,支护钢管桩桩体外侧面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使支护钢管桩桩体能够从土体内拔出,实现将支护钢管桩桩体回收利用的目的,降低了资源浪费,便于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回收支护钢管桩。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的城镇化率也越来越高,各种各样的大型建筑,包括办公楼、居民楼、商业楼等越来越多。这些建筑在建造一开始要进行基坑开挖,基坑开挖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支护桩结构是在水泥土搅拌桩中放入钢管,再在钢管内放入钢筋,最后浇筑混凝土,这种支护桩结构施工工艺麻烦;目前,随着基坑支护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支护结构中采用支护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支护钢管桩主要承受水平载荷,对竖向载荷要求很小,支护结构完成后,支护钢管桩即失去作用,但是,支护钢管桩无法实现回收利用,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应该提供一种支护钢管桩桩体能够重复使用的可回收支护钢管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回收支护钢管桩,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在支护钢管桩桩头的顶端安装润滑油接管,并在支护钢管桩桩头内部开设润滑油流通通道,润滑油通过润滑油流通通道能够逐渐进入润滑间隙内,在润滑油的作用下,支护钢管桩桩体外侧面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使支护钢管桩桩体能够从土体内拔出,实现将支护钢管桩桩体回收利用的目的,降低了资源浪费,便于推广应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回收支护钢管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护钢管桩桩体、设置在所述支护钢管桩桩体底端的支护钢管桩桩头和安装在所述支护钢管桩桩头顶端的润滑油接管,所述支护钢管桩桩头的顶部开设有润滑油接管安装孔,所述支护钢管桩桩头内部开设有与所述润滑油接管安装孔连通的润滑油流通通道,所述润滑油流通通道包括竖直总通道和多个与所述竖直总通道连通的L型支通道,所述L型支通道的水平端与所述竖直总通道连通,所述L型支通道的竖直端与支护钢管桩桩体外侧的润滑间隙连通。
上述的一种可回收支护钢管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接管安装孔的横截面、所述竖直总通道的横截面和所述L型支通道的横截面均为圆形,所述润滑油接管安装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竖直总通道的直径。
上述的一种可回收支护钢管桩,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L型支通道沿着所述竖直总通道的周向方向均匀布设。
上述的一种可回收支护钢管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总通道的直径d1大于单个所述L型支通道的直径d2,其中,d1的取值范围为3mm~6mm,d2的取值范围为2mm~4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护钢管桩桩头的顶端安装润滑油接管,并在支护钢管桩桩头内部开设润滑油流通通道,在支护结构完成后,在润滑油接管上安装润滑油注入管,润滑油注入管的底端为喇叭口,再通过润滑油注入管和润滑油接管向润滑油流通通道内注入润滑油,润滑油通过润滑油流通通道能够逐渐进入润滑间隙内,在润滑油的作用下,支护钢管桩桩体外侧面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使支护钢管桩桩体能够从土体内拔出,实现将支护钢管桩桩体回收利用的目的,降低了资源浪费,便于推广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049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