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备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功能的新型吸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21485344.0 | 申请日: | 2019-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634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邢娜;渠明翠;杨建军;邢飞;李艳娜;李平乐;张建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16/06 | 分类号: | A61M16/06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83 | 代理人: | 李伊宁 |
地址: | 450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呼吸 二氧化碳 监测 功能 新型 吸氧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备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功能的新型吸氧管,包括喇叭接头、输氧管、三通管、上支管、下支管和鼻塞,还包括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支管和气体换向装置,鼻塞包括上过渡管、下过渡管和两个鼻插管,气体换向装置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阀腔和设置在阀腔内的调节式气道密闭装置,通过调节气道密闭装置使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备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功能的新型吸氧管,能够单独用于患者吸氧治疗,也能够在患者吸氧治疗的同时实时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氧管,尤其涉及一种具备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功能的新型吸氧管。
背景技术
对于患有肝、肺功能障碍症、冠心病、脑中风、以及心脏病的人群,尤其是昏迷及呼吸衰竭的病人,均需要进行吸氧护理,以提高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患者身体机能恢复。现有的吸氧护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鼻导管吸氧法:将鼻塞中的导管放于两侧鼻前庭内,并与鼻腔紧密接触吸氧。
2、面罩吸氧法:将面罩掩盖病人口鼻吸氧,相对于鼻塞和鼻导管吸氧法效果较好,但可能造成呼吸性酸中毒。
3、经口吸氧法:如果患者鼻塞或张口呼吸,可以经口吸氧,即用一个较大的导管放入口腔吸氧。
目前吸氧护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为鼻导管吸氧法。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由于能够实时反映患者肺通气情况及肺血流情况,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吸氧管往往仅能用于供氧,无法兼备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的采样功能,不能进行实时供氧监测,对于患者治疗存在一定的医疗事故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功能的新型吸氧管,能够单独用于患者吸氧治疗,也能够在患者吸氧治疗的同时实时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以杜绝患者治疗时存在的医疗事故隐患。
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具备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功能的新型吸氧管,包括喇叭接头、输氧管、三通管、上支管、下支管和鼻塞,还包括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支管和气体换向装置,鼻塞包括上过渡管、下过渡管和两个鼻插管,气体换向装置包括阀体、设置在阀体内的阀腔和设置在阀腔内的调节式气道密闭装置,阀体上设置有与阀腔导通的左通道、右通道、下通道和上通道,下部的鼻插管的右端与下过渡管的左侧连接且导通,上部的鼻插管的右端与气体换向装置的左通道连接且导通,上过渡管的下端与气体换向装置的上通道连接且导通,下过渡管的上端与气体换向装置的下通道连接且导通,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支管的左端与气体换向装置的右通道连接且导通,调节式气道密闭装置在阀腔内位于第一位置时,气体换向装置中只有上通道、左通道和下通道相互导通;调节式气道密闭装置在阀腔内位于第二位置时,气体换向装置中只有左通道和右通道相互导通;上支管的左端与三通管的右端的上口连接且导通,下支管的左端与三通管的右端的下口连接且导通,三通管的左端与输氧管的右端连接且导通,输氧管的左端与喇叭接头的右端连接且导通。
所述的调节式气道密闭装置包括活塞和活塞杆,左通道设置在阀体左侧面,右通道设置在阀体右侧面后部,上通道和下通道分别对应设置在阀体上侧面的前部和下侧面的前部,阀腔内部滑动设置有活塞,活塞前表面固定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前端穿过阀体且位于阀体外部。
调节式气道密闭装置采用横向水平设置的圆柱形的转动体,阀腔内部转动设置有转动体,转动体沿径向和轴向分别设置有径向通孔和轴向通孔,且径向通孔和轴向通孔在交汇处连通,轴向通孔的左右两端始终与阀体的左通道和右通道导通,径向通孔仅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径向通孔的上下两端分别于上通道和下通道导通,其中转动体右端与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支管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48534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