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带可升降车道板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车辆疏散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29444.9 | 申请日: | 2019-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29284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曹诗定;唐伟;周倩茹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4 | 分类号: | E21D9/14;E21F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华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70 | 代理人: | 彭年才 |
地址: | 518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 车道 双层 盾构 隧道 车辆 疏散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带可升降车道板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车辆疏散系统,其包括上层隧道、下层隧道、隧道中板、可升降车道板、车道板升降系统以及监控系统。上层隧道与下层隧道通过隧道中板相隔;隧道中板上开设有窗口,可升降车道板布置在窗口上,其宽度占用一条行车道;在正常状态下,可升降车道板与隧道中板的顶面平齐,供上层隧道的车辆通行;在紧急事故工况下,可升降车道板降下,两端分别与上层、下层隧道相接,形成疏散斜坡道,车辆紧急疏散。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在重大事故发生时,单洞双层隧道,特别是单洞双层盾构隧道中的车辆疏散问题,完善了双层隧道的逃生救援系统,达到保障隧洞内人员和财产安全的目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可升降车道板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车辆疏散系统。
背景技术
单洞双层隧道具有节约用地、造价经济等优点,在城市交通系统中较为多见,国内现有的单洞双层隧道多采用盾构法或明挖法施工。
逃生救援系统是隧道内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是隧道必须具备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对于一般的双孔隧道,人员和车辆一般可利用上、下行两个隧洞相互逃生。但对于单洞双层盾构隧道,由于两个方向车道在上下层平行布置,且隧道结构尺寸固定,无法通过单侧加宽设置车辆疏散通道,一般仅在隧道内每隔一定间距设置上下层联络的疏散楼梯,作为人员逃生通道,但是疏散楼梯无法供车辆直接通行,发生火灾时车辆只能遗弃在隧道内。火灾工况下单洞双层盾构隧道的车辆疏散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可升降车道板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车辆疏散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仅有人员疏散通道,无车辆疏散通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带可升降车道板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车辆疏散系统,包括上层隧道、下层隧道以及隧道中板,所述上层隧道与下层隧道通过所述隧道中板相隔;所述疏散系统还包括可升降车道板、车道板升降系统以及监控系统,所述隧道中板上开设有窗口,所述可升降车道板布置在所述窗口上,所述可升降车道板的宽度占用一条行车道;在正常状态下,所述可升降车道板与其周边的隧道中板的顶面平齐,供上层隧道的车辆通行;在紧急事故工况下,所述监控系统控制所述车道板升降系统将所述可升降车道板降下,使得所述可升降车道板的两端分别与上层隧道、下层隧道相接,形成疏散斜坡道,供上层隧道或下层隧道的车辆紧急疏散。
进一步的,所述疏散系统还包括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可升降车道板的两侧,所述锁定装置具有自动锁定和解锁功能,所述锁定装置与监控系统采用有线或无线通讯,其能通过监控系统远程控制;在发生紧急状况时,也能在现场控制;其中,所述锁定装置能通过控制所述可升降车道板与隧道中板中间连接处的高强锁扣或锁闩系统的开合,完成所述可升降车道板与隧道中板的锁定与解锁;在正常行车状态下,所述可升降车道板与隧道中板之间通过锁定装置进行固定,形成舒适的行车通道,在紧急事故工况下,所述可升降车道板与隧道中板之间的锁定解除,此时隧道中板错开窗口的区域仍保持行车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车道板升降系统用于控制所述可升降车道板的升降,其包括高强钢丝拉索和卷扬机,卷扬机位于隧道中板的两侧,所述卷扬机能通过监控系统远程控制,在发生紧急状况时也能在现场控制;每块可升降车道板的两侧各设置一台卷扬机并配备相应高强钢丝拉索。
进一步的,所述疏散系统还包括车道板支撑系统,所述车道板支撑系统在疏散工况时作为可升降车道板的竖向承载系统,用于承担可升降车道板自重及其上方行车的荷载;所述车道板支撑系统可单独设置,也可由所述车道板升降系统中的高强钢丝拉索兼做。
进一步的,所述可升降车道板包括多块车道板,所述多块车道板通过铰接结构纵向铰接;所述可升降车道板的坡道纵坡坡率通过所述车道板升降系统的升降高度差及各分块车道板之间的铰接结构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294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