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扭力梁后悬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553434.9 | 申请日: | 201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94123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孙岩;苏利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1/20 | 分类号: | B60G1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扭力 悬架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力梁后悬架结构,属于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悬架结构包括扭力梁、转向节、前束控制连杆和辅助横梁,所述扭力梁后悬架结构在现有的扭力梁结构基础上引入转向节及前束控制连杆,通过调整扭力梁前部衬套和前束连杆衬套刚度可使后悬架KC特性均有利于提高整车操纵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设计和制造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力梁后悬架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在现有技术中,扭力梁前端衬套为普通橡胶衬套,实心或某方向挖孔,挖孔可以降低衬套相应径向刚度,减小因地面凹凸不平后轴对车身的冲击。但是衬套被挖孔后同样会降低其轴向刚度,其直接影响扭力梁悬架侧向刚度。如图3所示,当整车转弯左、右车轮受到同向侧向力(图中箭头所示)时,后扭力梁会产生横向位移及偏转角度а,轴转向方向将使整车趋于过度转向趋势。而传统扭力梁结构由于制造及装配误差前束角存在公差超差问题,一旦前束角不合格无法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力梁后悬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悬架结构,包括扭力梁、转向节、前束控制连杆和辅助横梁;所述扭力梁的端部设置有纵臂,所述纵臂的端部具有与所述转向节相配合的安装面;所述转向节包括安装支架和转向节本体,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衬套,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下端设置有第二衬套,所述转向节本体的中部设置有伸出臂,所述第一衬套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上端两侧壁之间并通过紧固件固定,所述第二衬套设置在所述安装支架的下端两侧壁之间并通过紧固件固定,而所述转向节本体和所述安装支架通过紧固件安装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前束控制连杆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一衬套轴,所述前束控制连杆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二衬套轴,所述第一衬套轴与所述伸出臂通过穿过所述第一衬套轴的紧固件连接,所述第二衬套轴设置在所述辅助横梁的两侧板之间并且通过穿过所述第二衬套轴与所述两侧板长圆孔的偏心调整螺栓固定。
其中,所述扭力梁的端部与所述纵臂焊接固定。
其中,所述辅助横梁包括内板和外板,并且所述内板和外板与前束控制连杆第二衬套轴连接处设有长圆孔,内板和外板通过焊接形成焊合件,两端通过螺栓与车身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悬架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悬架结构,在现有的扭力梁结构基础上引入转向节及前束控制连杆,通过调整扭力梁前部衬套和前束连杆衬套刚度可使后悬架KC特性(运动学和柔顺性)均有利于提高整车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扭力梁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前衬套结构示意图。
图3为侧向力后轴转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悬架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悬架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悬架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扭力梁后悬架结构做进一步的阐述,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5534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松节油蒸馏生产装置
- 下一篇:一种稳定杆支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