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的沉降主动控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21641163.2 | 申请日: | 2019-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066011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郭宏博;农兴中;有智慧;章慧健;牛晓宇;郭洋洋;李少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E21D1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刘春成;徐丽娜 |
地址: | 5100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贴下穿 既有 地铁 车站 施工 沉降 主动 控制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的沉降主动控制结构,当新建隧道密贴下穿所述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时,所述结构用于为所述既有地铁车站提供沉降主动控制,所述结构包括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其中,所述初期支护位于所述既有地铁车站的下方,所述初期支护包围全部所述新建隧道,所述初期支护的顶端与所述既有地铁车站的下表面接触;所述二次衬砌置于所述初期支护的内表面,所述二次衬砌的顶端与所述初期支护的顶端之间设置有若干封闭囊袋,能够对所述封闭囊袋进行注浆。沉降主动控制结构具有施工简单,难度低,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有效控制既有地铁车站沉降变形超限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的沉降主动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地下交通的快速发展,在既有结构物下方紧邻通过新建隧道通道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比如,多个城市已经遇到新建地铁通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底板的情况。这类零距离穿越既有工程的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尤其对于上方既有结构物是地铁车站的工况,地铁列车轨道对沉降变形非常敏感。
目前一般采用新建隧道开挖断面化大为小、多部开挖;缩短开挖循环进尺;支护紧跟,同时加大支护刚度和强度等方法来减少下方施工对上覆结构物的沉降影响。除此之外,也有从既有结构物角度出发,在既有结构物内部临时设置加固梁等类似措施提高既有结构物的抗变形能力。还有在新建结构物顶板和既有结构物底板之间采用预埋千斤顶或注浆的方式,对上覆既有结构物提供一个上抬力,减少其沉降。上述第一种方法从新建工程的角度出发减少对地层的扰动,从而减小对既有结构物的沉降影响,但是远远做不到有效控制,仅仅通过新建工程本身的措施是否能满足沉降控制要求无法预知,工程上往往需要额外措施作为补充。在既有结构物内临时设置加固梁理论上可行,但对于已经运营的地铁车站,施工非常困难,周期长、成本高。预埋千斤顶的方式固然能实现主动抬升,但是对于千斤顶的数量需求、多个千斤顶之间的顶升力联动设计难度极大,且千斤顶的点状给力、长期使用千斤顶的漏油问题等等都是不利因素。采用注浆方式可以填补新建结构物顶板和既有结构物底板之间的空隙,减少沉降,但传统简单注浆方法无法控制浆液乱串流失问题,注浆效果难以保证且不经济。
鉴于上述原因,需要一种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的沉降主动控制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的沉降主动控制结构。沉降主动控制结构具有施工简单,难度低,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有效控制既有地铁车站沉降变形超限的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的沉降主动控制结构,当新建隧道密贴下穿所述既有地铁车站施工时,所述结构用于为所述既有地铁车站提供沉降主动控制,所述结构包括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其中,所述初期支护位于所述既有地铁车站的下方,所述初期支护包围全部所述新建隧道,所述初期支护的顶端与所述既有地铁车站的下表面接触;所述二次衬砌置于所述初期支护的内表面,所述二次衬砌的顶端与所述初期支护的顶端之间设置有若干封闭囊袋,能够对所述封闭囊袋进行注浆。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初期支护的材质为混凝土。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二次衬砌的材质为钢筋结构浇筑混凝土。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二次衬砌的顶端与所述初期支护的顶端之间设置有上下两层防水板,在下层的所述防水板上设置有若干注浆孔,在每个所述注浆孔的周围将上下两层所述防水板连接并在上下两层所述防水板之间形成中空的所述封闭囊袋。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结构中,还包括若干注浆孔孔口管,一根所述注浆孔孔口管与一个所述注浆孔对应设置,所述注浆孔孔口管的一端位于所述新建隧道内,所述注浆孔孔口管的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二次衬砌和所述注浆孔进入所述封闭囊袋内。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防水板的材质为EV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6411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纯磷酸乳化萃取系统
- 下一篇:一种空气弹簧孔防护工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