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稳定固定的机动车制动软管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31001.5 | 申请日: | 201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24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吕育才;赵玉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翰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4 | 分类号: | B60T17/04;F16L3/00;F16L53/38;F16L59/153;F16L5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固定 机动车 制动 软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稳定固定的机动车制动软管,其包括管体,管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环,第一固定环上设置第一连接耳,第一连接耳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管体上位于第一固定环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环,第二固定环上固设有第二连接耳,第二连接耳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的各个侧壁相互平行。本实用新型具有通过设置两个连接耳与车辆底盘连接,加固了制动软管与车体连接的稳固性,并通过两点一线的固定方式,减少了制动软管沿连接点转动导致制动软管磨损加剧的情况,延长了装置寿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动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稳定固定的机动车制动软管。
背景技术
车用制动软管是用来连接制动硬管与制动器的一种柔性管路,用于传送制动液,以保证汽车制动的顺利进行。制动软管属于柔性部件,其材料一般为橡胶与编织层,它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总是随着车轮的跳动而不断的运动。
现有的制动软管除两端分别与制动硬管和刹车卡钳的接口连接外,还需要与车辆底盘固定连接,使其能随车轮的跳动而运动的同时,减少其窜动与地面、车底盘发生撞击、磨损等情况对行车安全造成隐患,其与车底盘的固定方式通常为在制动软管上固定设置连接耳,并通过螺栓将连接耳上的连接孔与车底盘上的连接孔连接,从而将制动软管进行固定。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通过单个连接孔对制动软管进行固定后,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制动软管随着车轮不断运动会使连接孔处的螺栓发生松动,容易使制动软管沿连接耳的连接孔发生扭动,加速了制动软管的磨损,影响制动软管的寿命和行车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固定的机动车制动软管。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稳定固定的机动车制动软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上设置第一连接耳,所述第一连接耳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管体上位于第一固定环的一侧设有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环上固设有第二连接耳,所述第二连接耳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的各个侧壁相互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同时将连接软管固定在车体底盘上,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与车体底盘固定连接,根据两点一线的原理限制了制动软管的相对位置,减少了制动软管发生扭动而产生磨损,降低寿命并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同时通过双孔固定的方式,减少了管体随车轮不断运动对螺栓造成的影响,提升了安装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上共同穿设有若干限位导杆,所述第二固定环套设在管体上,且所述第二固定环沿管体的轴线方向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连接耳随第二固定环沿管体的轴线方向滑动,工作人员通过调节第二连接耳的位置对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由于车辆种类繁多,其底盘的设计各有不同,通过将第二连接耳的位置可调节设置,从而提升了制动软管对不同种类车辆底盘安装的适应能力,提升了装置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上共同穿设有若干限位导杆,所述限位导杆平行于两连接耳之间管体的轴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般在工作人员在向车辆底盘上安装制动软管时,往往需要通过千斤顶将车体顶起并仰卧与车下进行安装,通过在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之间设置若干限位导杆,两连接耳在第二连接耳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行,便于工作人员在车下进行更换维修时将两连接耳一次性与车底盘上的连接孔对齐并连接,提升了装置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连接耳和第二连接耳上分别开设有重叠让位槽,所述重叠让位槽分别第一连接耳厚度方向上表面或第二连接耳厚度方向下表面上,所述重叠让位槽分别位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之间的方向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翰威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翰威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310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系留球避雷结构
- 下一篇:网布胶带检测切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