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牵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850398.2 | 申请日: | 2019-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191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D1/24 | 分类号: | B60D1/24;B60D1/145 |
代理公司: | 33228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李迎春<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牵引组件 牵引杆 上护板 下护板 牵引装置 可拆卸连接 车体连接 装置本体 贴合 牵引 锁定 汽车牵引装置 本实用新型 抗磨铸铁 使用寿命 牢靠性 上表面 下表面 拆装 磨损 灵活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牵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与第一车体连接的第一牵引组件、与第二车体连接的第二牵引组件以及一端与第一牵引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牵引组件连接的牵引主体,牵引主体包括一端与第一牵引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牵引组件连接的牵引杆、与牵引杆上表面贴合的上护板以及与牵引杆下表面贴合的下护板,所述上护板和下护板均通过锁定机构与牵引杆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护板和下护板均采用刚抗磨铸铁制成,该结构避免了在拖车过程中牵引杆受到磨损,提高了牵引装置的牢靠性,提高牵引装置的使用寿命;并且上护板和下护板均通过锁定机构与牵引杆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方便工人对牵引装置进行拆装,灵活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牵引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汽车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拖钩牵引是汽车辅助行车工具之一,其作用是将前车与后车连接,以使后车在故障情况下,前车可以通过牵引将后车拖走。通常,汽车牵引的主要的传力途径是由前车的后拖车钩传力至拖钩牵引装置上,再传递到后车的前拖钩支座以及后车的各个零件。汽车拖钩牵引装置的结构形式、刚度、强度及缓冲效果对整车在牵引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都有很大影响。现有技术中,牵引装置通过牵引绳以及各牵引组件固定连接来组成,该种结构中的牵引绳在放置连接时经常在路面上来回拖动,路面上的石子、杂物碎片、油污很容易侵入绳体,会造成绳索纤维磨损,起毛或断裂,降低绳索强力,造成安全危险,绳子的牢靠性低,影响绳索使用寿命;并且牵引绳和各牵引组件固定连接,不方便拆装以及携带,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多不便,影响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牢靠性高、拆装方便、并且能够提高使用寿命的汽车牵引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汽车牵引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与第一车体连接的第一牵引组件、与第二车体连接的第二牵引组件以及一端与第一牵引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牵引组件连接的牵引主体,牵引主体包括一端与第一牵引组件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牵引组件连接的牵引杆、与牵引杆上表面贴合的上护板以及与牵引杆下表面贴合的下护板,所述上护板和下护板均通过锁定机构与牵引杆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护板和下护板均采用抗磨铸铁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汽车牵引装置,通过在牵引主体的牵引杆的上表面贴附上护板、在牵引杆的下表面贴附下护板,然后通过锁定机构将三者锁紧在一起,这样上护板和下护板对牵引杆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了在拖车过程中牵引杆受到磨损,提高了牵引装置的牢靠性,贴附的上护板和下护板能够同时提高牵引主体整体的强度,从而提高牵引装置的使用寿命;并且上护板和下护板均通过锁定机构与牵引杆可拆卸连接,这样可以方便工人对牵引装置进行拆装,灵活方便。
作为优先,第一牵引组件包括钩住第一车体的第一牵引钩、与第一牵引钩固定连接的第一复位弹簧、与第一复位弹簧固定连接的第一缓冲块以及一端与第一缓冲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牵引杆螺纹连接的第一过渡块,采用该结构,牵引装置通过牵引钩钩在第一车体上,第一复位弹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由于第一车体急刹车产生的刚性造成对牵引装置的损坏,通过过渡块与牵引杆螺纹连接,可以方便牵引杆与第一牵引组件之间的拆装,提高工人组装效率,并且拆开的牵引装置方便携带。
作为优先,第二牵引组件包括钩住第二车体的第二牵引钩、与第二牵引钩固定连接的第二复位弹簧、与第二复位弹簧固定连接的第二缓冲块以及一端与第二缓冲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牵引杆螺纹连接的第二过渡块,采用该结构,牵引装置通过牵引钩钩在第二车体上,第二复位弹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由于第二车体急刹车产生的刚性造成对牵引装置的损坏,通过过渡块与牵引杆螺纹连接,可以方便牵引杆与第二牵引组件之间的拆装,提高工人组装效率,并且拆开的牵引装置方便携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8503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与爆胎装置集成的胎压传感器安装结构
- 下一篇:一种汽车及其双叉臂式后悬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