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增压器窜气量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06040.7 | 申请日: | 2019-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117897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吕生亮;章成;于士博;李云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5/00 | 分类号: | G01M1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黄华莲;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压 气量 检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增压器窜气量检测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形成闭环回路的供油装置、压力测量装置、增压器和油气分离箱,所述油气分离箱上连通有用于测量油气分离箱溢气量的测量装置,连接所述供油装置、增压器之间的管路设为第一供油管路,所述第一供油管路上设有调压阀。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窜气量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发动机运行状态下增压器窜气量的实时有效测量,并且通过供油压力的及时调整,保证了增压器供油压力的稳定性,提高了供油压力的调节精度,还提高了机油的使用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压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运行状态下的增压器窜气量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发动机曲轴箱污染物的来源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通常认为曲轴箱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发动机运转时活塞漏气贡献的,另一种是发动机增压器润滑油路窜气(即增压器窜气量)贡献的。由于准确测量出活塞漏气量和增压器漏气量对发动机活塞、活塞环、曲通系统设计验证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在发动机系统设计验证过程中,通过准确测量增压器窜气量、发动机漏气量来提供数据支撑是非常有必要的。
传统的增压器窜气量单体检测通常是在静态条件下进行的,检测时需要首先封堵增压器润滑油路的出口,然后向润滑油路中通入压缩空气,持续一段时间后,通过测量压缩空气的压力变化即可测量出润滑油路反向窜入增压器气道的空气量,而反向窜入增压器气道的空气量即可视为增压器窜气量。由于上述检测过程是在静态条件下进行的,这与发动机运行情况下增压器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并且承受排气高频冲击工作环境中的运行情况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此上述检测方式所测量的增压器窜气量是不准确的。
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涡轮增压器出油孔窜气量检测方法及装置,该测量装置包括油气分离测量系统和机油润滑系统,油气分离测量系统包括测量筒和流量积分仪,机油润滑系统包括机油桶和油泵。油泵、增压器、测量筒、机油桶之间通过管路串接连接,流量积分仪安装在测量筒上,通过流量积分仪即可将进入测量筒的气体转换成电信号,从而实现对增压器窜气量的测量。
为了提高窜气量检测的精度,供入增压器内的油压需要与实际工况下的油压相一致,为了实现对供入油压的调节,上述测量装置中还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会对油压进行监测,然后将监测数据传递给无纸记录仪,最后通过对油泵的调节来实现对油压的调节。但是,由于油泵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调节方式不能做到实时可调,使得供油压力稳定性较差。另外,由于该测量装置设置有机油桶和测量筒,机油桶和测量筒内均存储有机油,这使得机油的使用量较大,降低了机油的实际使用效率。
再者,上述方法虽然实现了增压器外置供油、供油压力调节、增压器回油后油气分离、窜气量实时测量,但无法模拟到增压器在整机上运行时受发动机排气高频脉冲冲击的状态,流量积分仪及测量筒内压力未与发动机曲轴箱连接,但曲轴箱压力对增压器回油窜气量有很大影响,因此该方案的增压器回油状态和工作状态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上述检测方法对发动机状态下的增压器窜气量测量也是不准确的。仅用于增压器窜气量的单体测量,无法预测及真实有效反应出增压器在发动机状态下的增压器窜气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压器窜气量检测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发动机增压器窜气量测量装置的供入油压稳定性较差、无法实现实时精确有效测量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增压器窜气量检测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增压器窜气量检测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通形成闭环回路的供油装置、压力测量装置、增压器和油气分离箱,所述油气分离箱上连通有用于测量油气分离箱溢气量的测量装置,连接所述供油装置、增压器之间的管路设为第一供油管路,所述第一供油管路上设有调压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供油管路和油气分离箱之间设有泄压管路,所述调压阀设于所述第一供油管路和油气分离箱的连接处与所述增压器之间的管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060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信息用仪表箱
- 下一篇:一种氢气燃气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