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电磁阀控制开关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35260.2 | 申请日: | 201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0770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何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安市翔锐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06 | 分类号: | F16K31/06;F16K1/00;F16K27/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大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7 | 代理人: | 徐杨松 |
地址: | 3252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电磁阀 控制 开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电磁阀控制开关,包括设置在连通管上的下壳体、上壳体和防护外壳体,所述下壳体的下端贯穿连通管的上端侧壁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的下端侧壁与下壳体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外壳体固定套设在下壳体和上壳体的侧壁上,所述防护外壳体的下端侧壁与连通管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和上壳体内共同设有可动铁芯。本实用新型设置下壳体和上壳体,实现分体式结构,避免了相互之间存在的干扰,且在其外增设有防护外壳体,还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提高了防护功能,增强了密封性,可减少甚至避免电磁阀渗水受潮导致的线圈烧毁、弹簧疲劳强度下降和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磁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电磁阀控制开关。
背景技术
汽车电磁阀是用电磁力来控制汽车流体方向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属于电子控制系统的执行器,汽车电磁阀通常用于机械控制和工业阀门上面,对介质方向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对阀门开关的控制;一般由铁芯、线圈、阀门组成控制开关,按其作用可以分为换档电磁阀,锁止电磁针阀和调压电磁针阀,按其工作方式分为开关式电磁阀和脉冲式电磁阀。
现有的有些汽车电磁阀一般为一体式,且仅通过一层外壳实现防护,密封性差,易渗水受潮,导致线圈烧毁,导致弹簧疲劳强度下降,从而导致电磁阀使用寿命缩短,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汽车电磁阀控制开关,用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电磁阀控制开关,其设置下壳体和上壳体,实现分体式结构,避免了相互之间存在的干扰,且在其外增设有防护外壳体,还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提高了防护功能,增强了密封性,可减少甚至避免电磁阀渗水受潮导致的线圈烧毁、弹簧疲劳强度下降和使用寿命缩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汽车电磁阀控制开关,包括设置在连通管上的下壳体、上壳体和防护外壳体,所述下壳体的下端贯穿连通管的上端侧壁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上壳体的下端侧壁与下壳体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防护外壳体固定套设在下壳体和上壳体的侧壁上,所述防护外壳体的下端侧壁与连通管的上端侧壁固定连接,所述下壳体和上壳体内共同设有可动铁芯,所述可动铁芯的下端延伸至下壳体内并固定连接有阀门,所述可动铁芯上套设有弹簧,所述下壳体位于连通管的一侧侧壁上贯穿设有进口,所述下壳体的下端侧壁上贯穿设有与阀门位置相对应的出口,所述上壳体内设有电磁控制机构,所述下壳体和上壳体内共同设有密封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下壳体和上壳体,实现分体式结构,使得内部区域明显分割,避免了相互之间的干扰,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且在其外增设有防护外壳体,提高了防护功能,增强了密封性,可减少甚至避免电磁阀渗水受潮问题。
进一步:所述电磁控制机构固定连接在上壳体的上端内壁上的固定铁芯,所述固定铁芯与可动铁芯位置相对应,所述固定铁芯和可动铁芯外侧套设有线圈,所述线圈上设有线圈引出线。
进一步:所述线圈引出线分别贯穿上壳体和防护外壳体的内壁并与外接电源电连接,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胶粘与上壳体和防护外壳体固定密封连接。
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电磁控制机构,线圈通过线圈引出线通电,可通过固定铁芯产生磁力吸合可动铁芯,使得可动铁芯克服弹簧的弹性作用带动阀门向上移出出口,使得连通管通过进口和出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密封机构包括套设在可动铁芯上的套筒,所述套筒的下端分别贯穿上壳体的底壁和下壳体的侧壁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套筒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可动铁芯通过第一密封圈与套筒滑动密封连接。
进一步:所述下壳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阀门与第二密封圈的内壁动态密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安市翔锐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未经瑞安市翔锐汽车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352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