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压电吸能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62966.8 | 申请日: | 2019-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67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谢向东;王俊杰;张远庆;周博文;孙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N2/18 | 分类号: | H02N2/18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易贤卫 |
地址: | 4340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吸能减振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压电吸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吸能组件,吸能组件包括受力件、至少一个吸能件,受力件包括受力杆,受力杆的一端可滑动连接于外壳,每一吸能件包括弹性片、至少一个压电片,弹性片的一侧卡接于外壳、另一侧卡接于受力杆,压电片贴设于弹性片。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将振动能量转换成电能从而起到减振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压电吸能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物、汽车、飞机和大型机械设备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振动,目前缺少相应的吸能减振装置,没能将振动转换成可以利用的电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压电吸能减振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没能对设备产生的振动能进行有效回收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压电吸能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吸能组件,包括受力件、至少一个吸能件,所述受力件包括受力杆,所述受力杆的一端可滑动连接于所述外壳,每一所述吸能件包括弹性片、至少一个压电片,所述弹性片的一侧卡接于所述外壳、另一侧卡接于所述受力杆,所述压电片贴设于所述弹性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将本实用新型设置于不断振动的设备上,将受力杆与设备相连接,设备工作时产生振动,振动传递给受力杆,受力杆相对外壳产生移动,使得弹性片发生形变,压电片形变后产生电能,实现了将设备振动浪费的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实现了能源的回收了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吸能组件和弹簧的三维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吸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受力件和弹簧的三维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吸能件的三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电吸能减振装置,如图1至9所示,包括外壳1、吸能组件2,外壳1的内部空心,优选的,外壳1包括壳体11、两个端盖12,壳体11为内部空心且两端开口的空心筒体,端盖12可拆卸连接于壳体11的两端,端盖12同轴开设有两个第一通孔。
进一步优选的,外壳1还包括多个螺钉13,螺钉13沿壳体11的径向可转动穿过端盖12并螺纹连接于壳体11。
进一步优选的,壳体11的中部内壁向外凸出形成有一环形凸起3,环形凸起3与壳体11一体成型且同轴设置。
吸能组件2包括受力件21、至少一个吸能件22,受力件21包括受力杆211,受力杆211的一端可滑动连接于外壳1。
优选的,受力杆211的一端经所述第一通孔可滑动穿过端盖12并穿入壳体11,受力件21还包括滑动轴承212,滑动轴承212与端盖12一一对应设置,滑动轴承212的内圈同轴且固定套设于受力杆211、外圈连接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未经长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6296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灯头组件及其灯具
- 下一篇:一种高边坡自动化安全监控预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