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扭力梁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921964734.6 | 申请日: | 2019-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0852653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魏福林;田宇黎;王克;张晶;贾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扭力 结构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扭力梁结构及汽车,涉及汽车技术领域。所述前扭力梁结构包括:具有至少一个腔体结构的前扭力梁外板,所述前扭力梁外板分别与车身的前纵梁外板、车身前围板以及A柱连接。其中,所述前扭力梁外板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所述车身前围板连接围成第一腔体结构和第二腔体结构。所述第一腔体结构与所述A柱中部位置连接,以及所述第二腔体结构与门槛梁连接,将前纵梁传递过来的正面碰撞力进行多腔体分解性传递,并分别传向所述A柱和所述门槛梁,减小乘员舱变形和乘员伤害。同时至少一个腔体结构设计,使前扭力梁的抗扭弯特性增强,不易发生折弯和折断,减小了车身前围的变形,提高整车的耐撞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扭力梁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安全性一直是汽车厂商研发最为关注的整车性能之一,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方面的要求越加严格。前扭力梁,位于整车前纵梁末端与车身连接的位置,其前端与前纵梁末端相连,其末端与门槛梁前端相连。作为整车正碰过程中碰撞力传递路径上的一个重要零部件,将前纵梁传递来的碰撞力传递给门槛梁;又由于前纵梁与门槛梁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前扭力梁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抗扭弯特性。
现有燃油汽车的前扭力梁一般位于车身地板下表面且为单腔体四边形梁结构;而新能源汽车由于车身地板下表面需要安装电池包等储能设备,因此取消前扭力梁,或者将前扭力梁移至车身前围两侧的下端。因此现有技术还不具有良好的正面碰撞力的传递和抗扭弯特性,会加大正碰过程中乘员舱的变形以及对乘员的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扭力梁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汽车在正面碰撞过程中,前扭力梁的正面碰撞力传递和抗扭弯特性不足、整车耐撞性能低及造成乘员舱的变形和乘员伤害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前扭力梁结构,包括:
具有至少一个腔体结构的前扭力梁外板,所述前扭力梁外板分别与车身的前纵梁外板、A柱以及车身前围板连接。
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腔体结构包括:
第一腔体结构,由所述前扭力梁外板的上端与所述车身前围板连接围成;
第二腔体结构,由所述前扭力梁外板的下端与所述车身前围板连接围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结构的轴向方向与所述前纵梁外板的轴向方向一致。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结构与所述A柱中部位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腔体结构的轴向方向与所述前纵梁外板的轴向方向相切。
可选地,所述第二腔体结构与门槛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体结构及所述第二腔体结构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腔体结构、所述第二腔体结构以及所述A柱围成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身,所述车身包括:前纵梁外板、A柱以及车身前围板,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前扭力梁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方案中,将前扭力梁的腔体结构进行至少一个以上划分和设计,使前纵梁传递过来的正面碰撞力进行多腔体分解性传递,并将碰撞力分别传向A柱和门槛梁,削弱了前纵梁传递过来的碰撞力峰值,降低B柱下端碰撞加速度峰值。同时至少一个腔体结构设计,使前扭力梁的抗扭弯特性增强,不易发生折弯和折断,减小了车身前围的变形,提高整车的耐撞性能,减小乘员舱的变形和乘员的伤害,以及减小了发生外部结构侵入乘员舱的二次碰撞伤害。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扭力梁结构在整车结构中的位置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196473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开口母粒的接料装置
- 下一篇:一种步进排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