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配药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922364851.5 | 申请日: | 2019-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13269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曹耀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曹耀锋 |
主分类号: | A61J1/20 | 分类号: | A61J1/2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动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5 | 代理人: | 刘强 |
地址: | 7103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配药 机器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配药机器人,包括操作间,操作间内安装有配药装置;整体旋转板上安装有药液转移器机构、输液瓶机构以及西林瓶机构;输液瓶机构包括可水平移动的输液瓶运行装置、以及固定安装于整体旋转板上的挤压装置,输液瓶安装于输液瓶运行装置上且位于挤压装置的挤压板之间;西林瓶机构包括西林瓶水平运行装置,西林瓶水平运行装置前端安装有可移动的西林瓶竖直运行装置,西林瓶安装于西林瓶竖直运行装置上,西林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溶解西林瓶内部粉剂并且可移动的振动装置。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减少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配药溶药过程中外界对输液药物的污染,进一步加快了西林瓶内部粉剂的溶解,从而加快了自动配药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配药机器人。
背景技术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回顾其历史,该技术始于17世纪,但巨大进步主要发生于20世纪。
象现代这样的静脉内治疗是起源于19世纪,19世纪是医学大发展的世纪。第一个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当时James Blundell在伦敦进行了第一次人与人之间的输血。1834年Blundell再次进行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接受输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产妇,由此,Blundell进一步认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关。
1831年苏格兰发生了霍乱流行,这也是静脉内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该患者当时已经奄奄一息。但Latta的治疗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盐水注射的成功使这种疗法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
以后又进行了更多的工作。
在二十世纪中,肠道外营养(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发展。肠道外营养之父,Dr.Stanley Dudrick于1967年成功的由锁骨下上腔静脉输入高浓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质。由于此突破,应用中央静脉治疗(CVC,俗称CVP)的概念如春笋般的蓬勃发展,造就各式中央导管与敷料的实用新型与革命。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但在配置静脉输注液体时,临床护士需将大输液中的液体由注射器中抽出,然后注入需溶解的冻干粉剂内,摇动冻干粉瓶,再用注射器将冻干粉瓶内的溶解液体抽出注入至大输液中;或用注射器将安瓿瓶内的液体抽出,然后再注入大输液中;无论那一种方式,临床护士均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且在配置药液操作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大输液污染,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另外,目前虽然存在自动配药装置但还是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缺乏隔离防护装置无法保证无菌技术操作原则;2、其自动配药实现需要西林瓶和输液瓶通过药液转移器连通,但是三者之间存在两个旋转变量因素叠加很难做到精确定位,现实操作中对准效率低,影响配药工作效率;3、溶解西林瓶内部粉剂其频率不够大,溶解速度慢而且溶解不彻底,也影响药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配药机器人。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动配药机器人,包括操作间,所述操作间内安装有配药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曹耀锋,未经曹耀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223648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卷筒型蛾类昆虫成虫诱捕装置
- 下一篇:一种钢带流延机的流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