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程机械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4201.X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332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究;前原太平;石井刚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建机Tierra |
主分类号: | F15B11/00 | 分类号: | F15B11/00;E02F9/22;F15B1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闫剑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程机械 | ||
即使在与各执行机构对应关联的方向切换阀的前后压差非常小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进行液压泵的流量控制和多个方向切换阀的分流控制,即使在从复合动作向单独动作过渡时等请求流量发生骤变的情况下,也防止向各执行机构供给的液压油的流量急剧变化,实现优越的复合操作性,减少方向切换阀的入口节流损失,实现高能量效率。根据各操作杆的输入量计算出各方向切换阀的请求流量,利用该请求流量控制流量控制阀的开口,并且根据各方向切换阀的请求流量和入口节流开口面积来算出规定的方向切换阀的入口节流压损,利用该值来控制卸荷阀的整定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各种作业的液压挖掘机等的工程机械,特别是涉及具有液压驱动装置的工程机械,其中,液压驱动装置将从一个以上的液压泵排出的液压油经由两个以上的多个控制阀引导至两个以上的多个执行机构来进行驱动。
背景技术
作为液压挖掘机等的工程机械所具有的液压驱动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那样,广泛利用负载传感控制,负载传感控制是指,以使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的排出压与多个执行机构的最高负载压的压差维持在预先决定的某个设定值的方式控制液压泵的容量。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液压驱动装置,该液压驱动装置具有: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多个执行机构;对从液压泵向多个执行机构供给的液压油的流量进行控制的多个节流孔;设于多个节流孔的上游或者下游的多个压力补偿阀;控制器,其根据操作杆装置的杆输入控制液压泵的排出流量,并且根据杆输入来调整多个节流孔;以及多个压力传感器,它们分别检测多个执行机构的负载压,控制器基于由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将与具有最高负载压的执行机构对应关联的节流孔进行全开控制。
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一种驱动系统,该驱动系统具备: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多个执行机构;多个调整阀,它们分别在中间位置具有节流调节作用,将从液压泵排出的液压油向多个执行机构供给;设于液压泵的液压油供给路的卸荷阀;根据操作杆装置的杆输入对液压泵的排出流量进行控制的控制器;以及检测液压泵的排出压和至少一个执行机构的负载压的压力传感器,控制器根据由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液压泵的排出压与执行机构负载压的压差,对在中间位置具有节流调节作用的调整阀的开口进行控制。在该驱动系统中,卸荷阀的整定压力由将卸荷阀引导至关闭方向的各执行机构的最高负载压和沿相同方向设置的弹簧来设定,液压泵的排出压被控制为不超过最高负载压加上弹簧力后得到的值。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5-1056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表2007-5052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2014-984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种现有的负载传感控制中,将由各主滑阀(流量控制阀)的入口节流开口的前后压差产生的、被称为LS压差的、液压泵的排出压(泵压)与最高负载压的压差用于泵流量控制和基于压力补偿阀的各主滑阀的分流控制,但该LS压差即为入口节流损失,会成为阻碍液压系统的高能量效率化的一个原因。
为了提高液压系统的能量效率,只要将各主滑阀的入口节流最终开口(主滑阀的全行程中的入口节流开口面积)极度增大来减小LS压差即可,但在现状的负载传感控制中无法将LS压差极度减小至0的程度。此理由以下。
就进行各主滑阀的分流控制的压力补偿阀而言,以使各主滑阀的前后压差变得与LS压差相同的方式对其开口进行控制。如上所述,在主滑阀的入口节流最终开口极度增大使LS压差成为0的情况下,各压力补偿阀若要将各自的主滑阀的前后压差设为0,则要对它们的开口进行调整。然而,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的问题:压力补偿阀用于决定自身的目标压差会变成0,由此,压力补偿阀的开口、即在滑阀类型的情况下的滑阀位置、在提升阀类型的情况下的提升阀的提升量并非唯一确定,导致压力补偿阀的压力控制变得不稳定,会引起速度振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建机Tierra,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建机Tierra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42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