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身密封元件的连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06313.9 | 申请日: | 2019-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80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发明(设计)人: | V·舒马赫;B·特斯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CQLT萨固密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5/52 | 分类号: | B29C65/52;B60J10/23;B29L31/26;B60R13/06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刘盈 |
地址: | 卢森堡***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身 密封 元件 连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至少一个车身密封元件(4;9)的两个端部(3;8)的接合部的方法。为了实现端部的可靠和快速的连接并且在使用空腔型材时附加地实现空气和湿气在车身密封元件内部的空腔之间无阻碍地通行经过接合部,端部(3;8)首先彼此间隔开距离地布置并且在所述至少一个端部(3)上施加无定形的连接介质(7)。随后,将连接介质(7)加热并且使端部(3;8)相互接触,由此,端部(3;8)在接合部(10)处通过经加热的连接介质(7)材料锁合地连接,将连接介质经由中间载体施加到所述至少一个端部上,所述连接介质的施加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端部与中间载体接触来进行,所述中间载体是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至少一个车身密封元件的、尤其是机动车密封件的两个端部的接合部的方法。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执行该方法的设备。
背景技术
相应的车身密封元件在机动车中用于使构件、例如车门和相应的车门框架相互密封。车身密封元件在此不仅用于防止湿气、噪音或污垢的侵入,而且用于隔热。为了保证尽可能无缝隙的密封,经常将部分不同构造的多个车身密封元件在端部上例如借助粘接或焊接材料锁合地互相连接。
为了能够实现相应连接方法的过程自动化,EP 1 915 270 B1提出,在安装在车辆的表面上的呈密封型材形式的车身密封元件中将型材端部彼此间隔布置并且将焊接膜引入产生的间隙中,所述焊接膜首先被加热并且随后被压靠到密封型材的对置的型材端部上,以便将型材端部焊接。在连接型材端部之后,焊接膜的突出的残留物(只要该残留物是可接近的话)可以被手动地去除。不同地,如果密封型材具有空腔,则空腔被焊接膜封闭,并且因此防止空气交换或液体经过接合部流出到空腔中。由WO01/89811A1已知,这种焊接膜设有多个缝隙或者在膜中开设通孔,以便空气能够在空腔之间通行经过接合部。然而,由于尽管有相应的缝隙或开设的孔,但在接合部处始终存在横截面减小,因此以这种方式加工的焊接膜也阻止空气和湿气在空腔之间通行经过接合部。此外,正是在密封型材在接合部的区域中水平支承时可能出现液体的积聚,例如冷凝水,该冷凝水由于重力而积聚到空腔的下部区域中并且不能通过焊接膜中的关于空腔居中布置的孔而流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连接至少一个车身密封元件的两个端部的接合部的方法,该方法实现端部的可靠和快速的连接并且在使用具有一个或多个空腔的车身密封元件时附加地实现空气和湿气在车身密封元件内部的空腔之间无阻碍地通行经过接合部。
所述任务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该方法,各端部首先彼此间隔开距离地布置,并且在至少一个端部上施加无定形的连接介质。随后,连接介质被加热并且同时或随后使端部相互接触,由此端部在接合部处通过被加热的连接介质材料锁合地连接,将连接介质经由中间载体施加到所述至少一个端部上,其中,所述连接介质的施加通过使所述至少一个端部与中间载体接触来进行,其中,所述中间载体是板,其中,给中间载体加载静电,以便保持所述连接介质,其中,在施加所述连接介质之前,加热所述至少一个端部和/或所述中间载体,以便改善在所述至少一个端部或中间载体上的附着。连接介质的加热在此可以在端部在接合部处相互接触之前或者也可以在接触之后才进行。以这种方式,不仅一个车身密封元件的端部可以互相连接以形成环形密封,而且多个单独的车身密封元件的具有相同的横截面的端部或者在连接位置上的足够的重叠区域的情况下也具有不同的横截面的端部可以互相连接,以形成过渡部。
车身密封元件可以是密封型材,即通常借助挤出制造的具有恒定横截面的长形密封件,或者是任意几何形状的模制件,例如以注射成型方法制造的角件。此外,连接介质可以被施加在车身密封元件的整个端部上或者仅被施加在接触面的部分区域上。被理解为车身密封元件的端部的是车身密封元件上的这样的接触面:该车身密封元件的另一个端部或另一个车身密封元件的端部应该紧固在该接触面上。该接触面因此可以设置在车身密封元件上的任何位置并且在空间上不局限于前置的端部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QLT萨固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CQLT萨固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0631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