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980011551.9 | 申请日: | 2019-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846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田丸雅规;吉田一磨;大辻通也;福岛哲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唐科技日本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吕文卓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 ||
半导体装置具备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1晶体管(T1)具有第1体层(113)、第1连接部(113A),第2晶体管(T2)具有第2体层(123)、第2连接部(123A),在第2连接部(123A)以及第2体层(123)的路径中,从第1源极电极(115)到第2体层(123)中阻抗成为最大的位置为止的第2阻抗,比在第1连接部(113A)以及第1体层(113)的路径中,从第1源极电极(115)到第1体层(113)中阻抗成为最大的位置为止的第1阻抗大。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装置,尤其涉及具备纵向场效应晶体管的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包括纵向场效应晶体管等晶体管的半导体装置中,被期待提高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放电)耐量。例如,在专利文献1公开了与第1纵向MOS晶体管并联连接栅极和源极短路的第2纵向MOS晶体管的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725号公报
在半导体装置中,除了所述ESD耐量之外,还期待提高二次击穿耐量。
发明内容
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ESD耐量与二次击穿耐量这双方的半导体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1晶体管,是纵向场效应晶体管;第2晶体管,是纵向晶体管;以及第1二极管,所述第1晶体管具有:第1导电型的漂移层,被形成在半导体基板上;第2导电型的第1体层,被形成在所述漂移层的表面,所述第2导电型与所述第1导电型不同;所述第1导电型的第1源极层,被形成在所述第1体层的表面;第1源极电极,与所述第1源极层电连接;多个第1沟部,在与所述半导体基板的上表面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并且有选择地形成,所述多个第1沟部的深度为从所述漂移层的上表面贯通所述第1体层到达所述漂移层的一部分为止;第1栅极绝缘膜,以覆盖所述第1沟部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第1栅极导体,被形成在所述第1栅极绝缘膜上;以及第1连接部,将所述第1体层与所述第1源极电极电连接,所述第2晶体管具有:所述第2导电型的第2体层,被形成在所述漂移层的表面;所述第1导电型的第2源极层,被形成在所述第2体层的表面,与所述第1源极电极电连接;以及第2连接部,将所述第2体层与所述第1源极电极电连接,所述第1二极管,在所述第1源极电极与所述第1栅极导体之间电连接,第2阻抗比第1阻抗大,所述第2阻抗是在所述第2连接部以及所述第2体层的路径中,从所述第1源极电极到所述第2体层中阻抗成为最大的位置为止的阻抗,所述第1阻抗是在所述第1连接部以及所述第1体层的路径中,从所述第1源极电极到所述第1体层中阻抗成为最大的位置为止的阻抗。
通过上述,使第1晶体管的第1阻抗变小从而能够提高二次击穿耐量。此外,使第2晶体管的第2阻抗变大,从而在浪涌施加时使第2晶体管导通。这样能够提高ESD耐量。因而能够兼顾ESD耐量与二次击穿耐量。
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提高ESD耐量与二次击穿耐量这双方的半导体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电路图。
图2是实施方式涉及的半导体装置的上面透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晶体管至第4晶体管的截面图。
图4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极管的上面透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涉及的二极管的截面图。
图6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晶体管的大致单位构成的平面图。
图7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1晶体管的大致单位构成的斜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第2晶体管的大致单位构成的平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唐科技日本株式会社,未经新唐科技日本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800115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扭矩传感器
- 下一篇:在产品上执行工艺流程期间以参数化方式保持产品的设备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